“再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更重了,我将一如既往地担负起代表责任,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作为一名连任代表,过去五年,马瑞燕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几十条建议,涉及农民、农业、农村等方方面面,件件关系民生。
马瑞燕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副院长,每年都大力为 “贫困地区”发展鼓与呼。这次两会她提出有关选调乡镇公务员队伍和创新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议。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马瑞燕到贫困县做了深入调研。她说:“山西省临县全县有65万人口,近几年高考二本达线率仅为12%~13%,低于全省平均率21.6%;隰县有10万人口,2017年全县高考二本达线率只有3%,100个学生只有3个能上大学。因此,贫困县的高考升学是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导致贫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此外,马瑞燕在调研中发现,在扎根基层的干部中,有农业背景或涉农专业的人才比例很少。以国定贫困县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为例,该县乡镇公务员有197名,但有农业背景的大学生只有7人,涉农专业也只有17人。
马瑞燕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当和决心。我建议涉农院校要面向深度贫困县定向招生。”
为了促进“三农”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马瑞燕建议,国家能从涉农院校专项招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三农”工作队伍中。在选调生和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招录上,真正向“三农”倾斜,采取面向涉农院校开展招录的政策,尤其是愿意扎根农村的当地毕业生。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涉农专业的学生,赴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等,创新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