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智慧土肥”:激活都市现代农业新动能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数字土肥”“生态土肥”“和谐土肥”等系列现代土肥技术理论与模式

京津冀土肥水规划新闻发布会现场

成功研究出后墙草莓栽培并指导推广应用

□ 安 华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对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寓意。

其实就农业生产来看,种什么是一方面,还有一句农谚可谓点到了要害:“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不得不让人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土壤污染,而土壤污染的重要“元凶”是滥用化肥和农药……这些问题有一个不容小觑的“中枢”环节,那就是土肥的科学应用及由此带来的综合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坚持土肥事业基础性、长期性、科学性、公益性和服务性原则,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样性、多功能性、融合性、高端性和引领性以及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数字土肥”“生态土肥”“智慧土肥”“和谐土肥”等系列现代土肥技术理论与模式,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精彩注解,得到了广大农户和市民的拥护与支持。而全国劳模、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提出的“耕地质量也要确定红线”等理论观念,在业界具有深远影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点“土”成金

技术是“利器”

近年来,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加快土肥科技创新步伐,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先后开展了沃土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多项国家、部市级重点项目,研究开发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粮经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低碳循环农业土肥关键技术、休闲观光农业土肥关键技术、城市家庭阳台农业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智慧土肥精准管理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一大批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土肥科技成果和实用型技术。

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北京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由15.6g/kg提高到18.6g/kg,提高近20%,化肥用量减少3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对提高和保护耕地质量作用明显。

据粗略估算,每年推广的这些土肥技术为农民增收近4亿元。

经过10余年探索,这些先进实用土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扭转了北京农产品品质下滑局面,还树立了延庆葡萄、大兴西瓜、昌平草莓等为代表性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北京特色的京味“配方果品”,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展示了京郊农业的内涵。

其中,北京土肥工作站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如利用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栽培草莓,实现了用水用肥“理论零浪费”,基质栽培每亩草莓用水量仅为90多方,节水40%以上,用肥65公斤,实现节肥40%以上。

同时,北京土肥技术不仅成为推动京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有不少走出京门,成为西藏、青海、贵州等边远落后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利器。

智慧土肥

为土地和作物量身定肥

2006年,北京市被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彼时,卖肥的商家和用肥的农民都没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技术推广部门又不生产肥料,技术与产品相互分离是一个难题。

对此,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率先在全市建立起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企业为生产、流通为配送三方参与的农技推广服务新网络——物化技术物流网,形成了一条龙式、站企结合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和科技入户式五种配方肥服务模式,推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产业化,量身定制生产配方肥,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融于一袋子肥料中,像中成药、保健品一样应用简单,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快速有效地落地。

截至2017年,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4276.74万亩,农作物增产124.66亿公斤,增收节支39.01亿元,化肥用量减少35%,累计减少化肥投入26.37万吨,折合减排CO243.88万吨。

不仅如此,北京已将测土配方施肥功能延伸至都市型现代农业各领域,通过功能拓展研发出的“配方樱桃”“配方草莓”“配方苹果”“配方黄桃”等优质的高端农产品,吃酸吃甜,口味可以人为管控。

测土配方施肥的核心,就是调节和解决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养分供应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破解依靠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难题。

为了将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到农户,他们积极推进土壤资源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成了北京土肥大数据库、土壤资源信息智能化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推荐系统,以及开发出智能配肥机、APP施肥宝等技术产品。

有了系统和技术产品做依托,农户登陆平台3分钟,就能打出一份测土配方的“电子处方”,并简便快速配肥,如此,便可将肥料投入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

开放格局

推动土肥事业新时代

项目引路,鼓起百姓干劲,树立样板工程,是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的一记创新举措。为带动农户和生产企业使用和推广商品有机肥,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资源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他们分阶段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北运河流域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和“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项目”。

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培肥政策引导和一系列实用型土肥水技术落地,北京耕地化肥用量由2007年的约50千克/亩,减少到2017年的30.7千克/亩;土壤有机质从2008年的15.6克/千克,提高到2017年的18.6克/千克;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由2008年的58.5,提高到2016年的66.9。

“有机肥好,有机肥补贴政策更好。”赵永志说这是他每次下乡调研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更让他欣慰的是,通过10年的努力,京郊耕地在高强度利用下其质量依然显著提升,农产品也走上了优质优价正确轨道。

随着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经过与多方沟通努力,于2015年8月促成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土肥系统土肥水协同发展创新联盟成立,并于2017年发布了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京津冀土肥水协同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三地开展科技创新、产业支撑、生态建设、体系建设四大任务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致力于推动三地耕地基础地力、节肥节水水平、农业生态建设水平、肥料产业监管水平、“智慧土肥”建设水平。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先后组织全市土肥系统技术骨干80余人次前往美国、德国、新西兰、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接待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美、亚非、日本等国的专家或代表团来访36次,协助组织国际会议4次,同时多次邀请国内外土肥等领域顶级专家为全市土肥系统技术骨干进行授课,进行面对面交流,极大地拓宽了体系技术人员的视野,提升了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赵永志作为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2015年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特邀,以专家身份访问罗马总部参加“国际土壤年”活动并作主题报告,同时达成在北京共同举办一届有影响力的国际土壤学术高级研讨会及受邀作为粮农组织专家支持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农业等多项共识。历经近两年的反复协商,最终定于2018年5月在北京举办“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土壤国际研讨会”。2017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水土司全球土壤伙伴关系总干事RonaldVargas到北京市土肥工作站进行交流访问,落实2018国际土壤高级研讨会在京举办相关事宜,探讨后续长期合作机制,并初步达成全球土壤医生、支持发展中国家土壤保护与管理等项目合作意向,这无疑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土肥事业高端发展,以及搭建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推进带来难能可贵的契机。

(本文配图由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提供)

2018-03-08 安华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数字土肥”“生态土肥”“和谐土肥”等系列现代土肥技术理论与模式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9503.htm 1 “智慧土肥”:激活都市现代农业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