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窗

打造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强大引擎

—— 江西赣州港“无中生有、有中生辉”的实践与思考

全国文明城市江西赣州龙小兰摄

赣州港是江西省第一个陆路口岸、全国首个进境木材内陆直通口岸

赣州港现已成为全国内陆永久对外开放铁路口岸、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江西省首个“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

赣州港开行中欧班列(赣州港——德国汉堡)、中亚班列(赣州港——塔吉克斯坦)

□ 陈相飞 冷天虹

赣州港于2014年10月开工建设,是江西省第一个陆路口岸、全国首个进境木材内陆直通口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势头迅猛,变化日新月异,加速成为赣南老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引擎。先后获批全国内陆第8个永久对外开放铁路口岸、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全省首个国家“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开行中欧、中亚班列,成为全省吞吐量最大和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

不沿边不靠海,赣州港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无中生有、有中生辉”,迅速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口岸和内陆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发展成效

赣州市“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腹地,区位独特。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滞后,地理优势未能有效彰显。赣州港的建设,把沿海口岸搬到内陆,凸显了赣州市作为“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的区位优势,成为赣州市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引爆点”。

构建了赣南老区外联内通网络。通过与国内相关重要港口的对接互通,截至目前,赣州港已先后开通16条内贸和铁海联运班列线路、17条中欧(亚)班列线路,打通了泰国经珠海抵达赣州港航线,以及赣州港经珠海辐射东南亚16亿人口“东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赣州港不仅连通北京、深圳、厦门、成都等国内12个重要城市,而且成为通达中亚五国、中欧重点城市的起点港口之一,构建了通江达海、内联外引的大物流网络,初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目标,逐步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货物集散地。

提高了赣州市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赣州港的迅速崛起,推动赣州市加速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工作格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请进来、走出去”,经济的外向度大幅提升。仅在南康区注册的进出口公司,从2014年的3家猛增到近360家;一批报关报检、船代货代等外贸服务企业相继入驻。2017年,港口吞吐量达23.8万标箱,是2016年的4倍,短短3年跃升为全省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带动赣州市成为区域性的货物贸易集散中心。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赣州全市进出口总值为320.9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68.9亿元,增长达20.1%。

促进了赣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在赣州港的带动下,赣州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得益于赣州港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近水楼台的家具产业“因业建港、因港而兴”,“现代家居城”加速转型、提档升级,建成国内首个家具制造云——康居网、全省首个家具设计中心,新增入规家具企业144家,2017年产值突破1300亿元。同时,“两城两谷一带”的其他工业经济板块,以及脐橙、蔬菜等产业也愈加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已成功落户7个整车及配套项目;“中国稀金谷”已入驻“国字号”创新平台4个,引进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应用项目23个;“青峰药谷”签约落地修正药业等16个重大项目,青峰药业获“第二届井冈质量奖提名奖”;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新引进重大项目68个,总投资达586.34亿元。渐成燎原之势的赣州蔬菜,借助赣州港货畅其流、走出国门,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带动了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赣州市有11个罗霄山片区县、8个国定贫困县(其中8个片区县与国定贫困县重合),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赣州港作为推动赣州家具产业升级的重大平台,在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依托千亿级家具产业,建成“扶贫车间”600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2万人,联结带动约12万贫困人口脱贫。赣州家具产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同时,随着赣州港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蔬菜、脐橙等产业健康发展,也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2017年,赣州市实现19.4万贫困人口脱贫、258个贫困村达标退出。

主要做法

赣州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赣州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得益于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扬优成势、丰富拓展。

着眼全局规划建设,标高港口发展定位。建设之初,赣州市委、市政府就把赣州港定位为高规格、全功能,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平台。一是明晰战略定位。提出将赣州港打造成国际家具始发港与国际木材重要目的港、“一带一路”重要的多式联运中转港、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赣州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抓手。二是注重产业支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多业态、多产业支撑体系,突出打造“一核心一支柱四主导”产业。一个核心产业,即围绕建设国际陆港的港口现代服务业;一个支柱产业,即中部地区现代家具产业集群;四个主导产业,即电子信息、稀土钨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三是优化空间格局。专门制定了《赣州国际港经济区发展规划》,打造赣州国际港经济区,初步规划空间范围约49平方公里,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推动赣州国际港与空港(黄金机场)、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依托赣州市处于京九与厦蓉国家级交通走廊交汇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昌赣客专、赣深客专、赣井铁路和赣郴铁路的建设,形成面向四省九市全面开放的对外贸易空间网络,力争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00亿元。

搭建功能服务平台,提升港口承载能力。围绕使赣州港成为“物流成本最低、通关效率最高、服务功能最全的港口”目标,按照内生和外延同时发力的思路,不断完善港口配套功能。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以一流港口的标准推进赣州港建设,投入16.5 亿元建成进境木材监管区、铁路场站一期、集装箱堆场和5万平方米货物监管仓等核心功能区域,在铁路场站配备正面吊、龙门吊等装卸设备。目前,正在建设5000平方米公用型保税仓、金融监管仓、冷链物流和场站连接线等相关配套设施,铁路场站二期工程建设预计今年5月份完成。二是构建新型涉外金融体系。先后引进江苏万林、厦门国贸等金融、保险机构开展信用保险、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等业务。赣州港区域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由原来的20家发展到71家,涵盖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外贸服务体系。三是推动通关一体化。着力改革通关贸易机制,创建“单一窗口暨电子口岸”,实现与深圳盐田港的进口直通、出口直放。同时,紧紧围绕“进境货物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口货物与沿海同价起运”的目标,主动与沿海沿边地区海关对接,搭上了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顺风车,实现了与国内一流港口的无缝对接、互联互通。四是整合口岸资源。按照口岸发展全市“一盘棋”的理念,以赣州港为中心,将赣州综合保税区、龙南保税物流中心、定南公路口岸作业区、瑞金陆路口岸作业区纳入国检监管试验区范畴,推动口岸资源共享、共用。

畅通货物流通渠道,拓展港口发展空间。坚持以大物流带动赣州港大发展,推动赣州港向国际性港口加速迈进。一是全视野编织物流体系。围绕构建综合立体物流体系,成功引进德邦、申通、顺丰、京东、邮政、圆通、中通、韵达等全国八大物流企业和龙泰安(香港)集团冷链物流在赣州港建设省级区域中心;依托港口优势,争取全国第一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项目——顺丰科技无人机运输业务落户南康区。目前,正加快建设公路运输甩挂中心,引进国际邮件和快件处理中心、跨境电商保税仓等现代物流体系配套设施。用好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政策,围绕打造连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先后打通中欧(亚)、东南亚物流大通道,构建起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内联外通的大物流体系。二是多层次打造综合性港口。赣州港最初是专门进出口木材、家具的港口,通过不懈努力,在海关、国检等部门的支持下,运行品种逐渐拓展至饲料用粮谷、整车、水果、可再生原材料、冻品等多个品种。2017年11月1日,江西省省长刘奇宣布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列中欧蔬菜班列从赣州港发车开往莫斯科,目前,赣州港正在申请肉类、生鲜等指定口岸,推动由单一性港口向综合性港口加速迈进。三是全方位开展港务合作。赣州港积极与沿海沿边口岸联络对接,促成了与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的合作。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已在赣州港设立内陆港,共同把赣州港建成其往内陆延伸的腹地港。盐田港还设立并启用了盐田国际赣州内陆堆场Y19码头,推动各大船务公司在赣州港设立提还箱点。同时,通过港务合作对接,促成了与满洲里、乌鲁木齐市国际陆港区、阿拉山口签订了友好城市合作协议,推动文化、教育、旅游、经济等全方位合作,共促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培植壮大首位产业,强化港口经济支撑。经济繁荣活跃,港口才会有活水源头。赣州市委、市政府以打好“六大攻坚战”为主抓手,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赣州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工业方面。紧扣“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深入实施“两城两谷一带”重大首位产业项目,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17年,全市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35户、总数达1721户,均列全省第一。全市形成19个首位产业集群,拥有上犹玻纤、于都服装服饰等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10个。现代农业方面。持续培育壮大脐橙、蔬菜、油茶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茶叶、烟叶、白莲、家禽、水产等特色产业。赣南脐橙列入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保护公示名单,稳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蔬菜产业发展领跑江西全省,已建成规模蔬菜基地622个、12.9万亩。2017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90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旅游业,启动实施全域旅游3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阳明湖景区、中心城区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方特主题公园、时光赣州、龙川极地海洋世界等重大文旅项目,2017年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分别增长23.2%、34.9%。大力发展电子商务,2017年电商交易总额突破500亿元,增长60%以上,赣州成为全国首个电商进农村全覆盖的设区市。据统计,2017年赣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左右。

几点启示

赣州港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无中生有、有中生辉”,快速蝶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大开放才能大发展。大开放,简单地说,就是把世界拿到赣州来、把赣州拿到国际去。现代经济的兴起源于开放。从本质属性看,市场经济就是开放经济。赣州港的建设就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生动案例。它是在赣州市委、市政府眼观全局,跳出赣州看赣州、放眼世界看赣州这种大开放格局中发展起来的。没有开放的思维,赣州港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因此,以赣州港的快速发展为借鉴,不论是基于赣州市情、对比先进,还是实现同步小康,都需要进一步推动全市改革开放,以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敢争先才能站前沿。改革就是革故鼎新,往往没有经验可循,这就需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敢破敢立,于困境中突出重围。赣州港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提出新要求之际构思启动的,赣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性契机,最大限度掌握了主动,才有了赣州港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赣州市是江西省拥有改革试点最多的设区市,特别是有《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势,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破难题才能闯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解决治国理政所面临的复杂难题,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带着问题搞建设、抓改革。赣州港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例证。从推动单一性运输平台到综合性港口的转变,从区域性物流网络到国际货物集散地的跨越,可以说,每解决一个问题,赣州港就往前跨出了一大步。这几年,赣州发展虽然提速,但相对而言仍是一个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抓节点、破难点,则短板也是跳板。只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唯实求真,以钉钉子的精神着力破解制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瓶颈,赣州市的发展就会乘风破浪、乘势而上。

——聚合力才能谱宏篇。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能不能大发展、快发展,关键还是能不能积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鼓,思路就宽、力量就越大,抓发展促改革才能势如破竹。特别是一些涉及面广、难度大的项目,有时候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往往无法有效推进,更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赣州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央、江西省的鼎力支持,得益于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得益于各级干部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共同想招,一起发力。在纵深推进六大攻坚战、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应该统筹、积聚和运用合力,为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样板凝聚磅礴伟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高铁即将贯通、机场加快改扩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赣州港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赣州市已提前预热、前瞻谋划,紧紧围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陆港经济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陆港服务创新先行区、江西省对外开放开发南大门、赣州市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与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赣州港经济区;同时,着力推动全市口岸一体化,逐步形成以赣州港为龙头的“1+N”大型内陆国际港,构建双向开放高地,探索内陆城市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的新路。

□ 作者单位系赣州市委改革办

□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赣州市南康区委改革办提供

2018-03-08 陈相飞 冷天虹 —— 江西赣州港“无中生有、有中生辉”的实践与思考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9465.htm 1 打造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强大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