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吴跟越角话古今 枫泾寻画意更新

—— 走进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 范 洁

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

金山区枫泾镇,地处沪浙交界,为上海西南门户。接吴跟越角之气,承海派文化之灵,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级生态镇等。

2016年,枫泾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提出“小镇更新”的理念,推进古镇更新、产业更新、社区更新、乡村更新,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目的地”和上海“特色众创目的地”。

古镇更新·活态化传承

“唔呶喔哩,唔呶喔哩”,信步三里廊棚,闲坐枕河人家。一只丁蹄、一块状元糕、一碟天香豆腐干,再加一壶金枫黄酒,观飞檐在水面投影,听橹歌从远处飘来,怎一个惬字了得?

浙江天目水脉自西而来,上海浦江潮汐由东而至,枫泾是上海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水乡古镇。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52座桥梁、29处街坊、84条巷弄,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建筑群。

“今年,枫泾1516岁了。我们有能力去建N个新城,但绝无本事再造一个千年古镇。”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色小镇建设关键在于传承和创新,粉墙黛瓦为“形”,人文历史为“魂”,复原一个“活着的古镇”。

经八道工序秘制,屡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有着166年历史的枫泾丁蹄,演绎活色生香的本地美味;新人穿戴凤冠霞帔,乘坐画舫河上巡游,每年9月的枫泾水乡婚典,还原江南传统的民间婚俗;丁聪美术馆、程十发祖居、农民画世家展示厅、顾水如故居,“三画一棋”的人文现象,诉说英杰辈出的地域特色。

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枫泾寻画”入选新沪上八景,而今古镇正推动“两个转变”: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古镇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和平街上一座三进三落的百年宅院,曾是展示百灯、百篮、百行等民俗物件的“三百园”,如今升级为“山麓酒店”,纳入画廊书店、昆曲表演、工艺品展示等空间,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填补本地精品民宿的空缺,去年10月迎客以来一席难求。

枫泾镇与上海建工集团联手,启动“古镇更新”,逐步形成“度假+休闲”精品民宿区域、“漫创+古街”特色文创区域、“古建筑+慢生活”历史风貌保护区域、“黄酒文化+主题体验”黄酒博物馆区域、“旧式仓库+文化创意”仓库文化休闲度假区域……

产业更新·众创式转型

“清风泾,旧名白牛村,宋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世仰其清风,故名。后名风泾,今曰枫泾。”官居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的高风亮节在枫泾流芳,也留下劝农富民的佳话。

枫泾,天沃水秀,自古是鱼米之乡、农业大镇,诞生了一批本地名品:膘肥体壮的“枫泾猪”、鲜嫩多汁的“枫蜜黄桃”、清香润甜的“景冠蜜梨”。而今,通过创新创业,特色农业焕发全新生命力。

阿林果蔬专业合作社,是都市版的“开心菜园”,古法种植的蔬果、有机饲养的禽畜,吸引市民专程前来品尝;开太鱼水产养殖基地,是虾稻共作的“水中森林”,采用“双棚双模+种养结合”模式,一年四季产出优质清水小龙虾。

先“进厅路演”,后“进场孵化”,再“种养创业”,枫泾探索“双创+农业”的新模式,通过农创项目技术“路演”,让农科成果与农业经营者“面对面”,孵化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

上海农科院研究人员对两年前首场农创“路演”记忆犹新。当时,6支团队分别携甜玉米、食用菌零食、立体种养、香菇工厂化生产等农业科技成果,与长三角上百位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和风投基金代表对接,3个项目现场落地。果蔬、瓜类、草莓、水产……25场专项路演活动,32个项目落地,成交金额已达2950万元。

既有技术路演,也有问题路演。如何控制龙虾的养殖密度?如何防治草莓的白粉病?如何延长向日葵的盛开花期?由农户提出遇到的棘手难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价格,专家们不仅现场把脉,而且带着问题回到农科院定向研究,一有成果立刻对接。

农创主打,文创、科创共融。在国家级众创空间“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入选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名单。近日,原上海第七印绸厂金山分厂,废弃斑驳的旧厂房迎来了新生,长三角路演中心正蓄势待发。

社区更新·长三角一体

“界河两岸分南北,半隶茸城半魏塘。”一曲竹枝词,道出枫泾独特的地理位置。枫泾自立市以来南北分治,最早可追溯至吴越之界,后为浙江和江苏两省之地界,1951年南镇并入北镇,1958年划归上海市。

省界故事多。据清代“镇界全图”,牌楼处有座桥,桥堍北面刻有“商”字,南面刻有“量”字,意即南北两镇有事好商量。国画大师程十发则赞之:“两个母亲共同喜欢这个孩子。”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枫泾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小镇之间,不是像土豆一样堆在一起,而是像葡萄一样串在一起。”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比喻,“有机生长,互相支撑,遥相呼应,各具特色。”

2016年,上海金山与浙江嘉善两个跨省相连的县区,签订了“共建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框架协议,枫泾镇与嘉善县姚庄镇、惠民街道一体化发展启幕,共谋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交通网络和旅游开发。

打造长三角路演中心、开通“嘉善-枫泾”双向对开省际公交、启动打通叶新公路“断头路”项目,两地三方还在交界区域安装了网格化监控探头,建立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

既有硬件对接,也有软件联动。“社区日”上,枫泾及浙江姚庄的“故事大王”,绘声绘色地分享流传在沪浙地区的民间故事;“黄桃节”里,枫泾联手浙江嘉兴、舟山等市镇共绘“画里桃源”,串联起沪浙一体化发展的“黄桃文化圈”。

枫泾本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枫叶国际学校、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已经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金山分院将挂牌成立,上海国际应用科技大学也开始筹建……

立足和服务长三角,是枫泾打开的“两个扇面”:在自身区域,完善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级;在周边区域,倡导基础共建、功能共享、联动发展。

乡村更新·新时代振兴

一个特色小镇,是由多个“美丽乡村”拼图而成。中洪村就是枫泾镇的明亮色块,孕育了散发泥土芬芳的艺术珍品———金山农民画。无论是在景区画室还是农家墙头,浓墨重彩的画风笔触中,都流露出乡土特有的率真与质朴。

“农民画村”不止美在农民画。小桥、流水、菜园、鱼塘,通过村庄改造、环境整治,美景终于从墙上纸上跃入现实;同时,中洪村挖掘休闲农业旅游,波兰倒置屋、房车露营地、法国画家墙绘,小小村庄已有10多个旅游景点。

“每一个古迹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2011年,枫泾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故事基地”称号,国内“独此一家”。不久前,上海首个岳飞文化研究会在枫泾镇新义村成立。原来,岳飞的后人在枫泾落地生根,新义村在世和已故的272位岳姓后裔,已经被正式编入《中华岳氏族谱》。如今,新义村正打造“中国故事村”,修缮村内历史文化古迹,挖掘整理数十篇民间故事;此外,全村种植黄桃1500多亩,正布局蔬果采摘、农耕体验、垂钓休闲、乡村民宿等,“黄桃之乡”变身“田园综合体”。

北部文化村中洪村“中国农民画村”观光旅游、南部“中国故事村”新义村农业旅游、东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韩坞村历史文化旅游,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让枫泾乡村成为上海市民的“后花园”。

听得清乡音,闻得到乡味,摸得到乡趣,记得住乡愁,从“古镇”到“乡村”,从“产业”到“社区”,枫泾正以一场场更新,不负千年历史底蕴,特色小镇未来可期。正如枫泾“古镇牌坊”的那句楹联——

毓秀钟灵,沧桑久历。

商旅云集,佳境重来。

2018-02-28 范洁 —— 走进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8398.htm 1 吴跟越角话古今 枫泾寻画意更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