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元龙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精神文明建设遍地开花,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从四川省西昌“黄金十年”迈进“铂金十年”的关键进程中,西昌全市各级党组织锐意进取、凝心聚力,促发展、惠民生。
从2006年西昌市开启“黄金十年”发展的时间节点起算,10年间,这座城市完成了凤凰涅槃式的嬗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关口,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8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2倍,全市47个贫困村实现全面整体退出,西昌成为四川省唯一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的城市。
挥好“指挥棒”
全面强化基层党的建设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州府,西昌市委、市政府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创新发展,攻坚六大片区,构建六大支撑,创新社会治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西昌市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全市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西昌市全面树立自上而下“自律高地——纪律居中——法律底线”的价值标尺,着力打造一条“市委、党委、总支、支部”上下贯穿的领导核心轴,以“一核心五党组”为牵引,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核心领导力,营造大党建支撑大发展的工作氛围。
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开展“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工程,抓住“关键少数”,建立健全定责、明责、履责、述责、追责“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和确立“3567”干部选任机制……同时,落实“八项规定”,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开设《电视问政》,开播全媒体直播节目《阳光问廉》,推动各级有效履职,主动接受监督。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西昌市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学习宣传贯彻活动,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创新党建
基层党建焕发新活力
“基础牢则政权稳、基层治方能天下安”。党的基层组织是执政党的“地基”,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只有每一个基层党支部都健全而充满活力,整个党的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三村村是西昌川兴镇最小的村,土地资源相对较少,没有依山傍水发展产业的资源优势。但是,从2008年起,三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祥莉就带领村民以劳力、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成立“三和农作物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三和农作物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及土地效益,而且解放转移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目前,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达15,000元,“三和农作物合作社”被西昌市政府授予了“标准示范社”的称号。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西昌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以“党建促创建”,坚持抓大党建支撑大发展,把邛海泸山的资源优势与旅游品牌对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以打造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节点门户,大力实施“旅游突破”为战略目标,大力开展邛泸景区旅游品牌创建,被授予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
领航西昌十年跨越发展,是抓党建促发展最生动直接的体现。西昌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积极探索构建大党建支撑发展格局,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测评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升至全省第2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