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亚光
本版今天发表的《凝聚新优势 迈向高质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说,自然资源匮乏的浙江,就是通过一次次改革,在探索中破冰、在发展中闯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重镇之一。如今,浙江再次通过深化改革,破除积弊,凝聚新优势,迈向高质量发展。”这话说得多好啊!史晋川教授在此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发展的深层密码。
在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在全国经济排名中并不靠前,而且由于浙江省人均土地资源较少,经济结构与其他地方相比,并无优越之处,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当时的浙江可以说是经济小省。记得2001年冬天,笔者曾与一个浙江老板一起聊天,他说他来自一个浙江农村,兄弟姐妹9个,小时候人均几分地,每年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也没有衣服穿。改革开放后,政府允许做生意,才慢慢发展起来,当时他已成为拥有几百万元资产的老板。
浙江省在经济总量的扩张阶段,许多浙江人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位老板一样,紧跟国家经济改革的步伐,甚至主动探索改革路径,大胆创业创新,实现了许多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众多企业加在一起,抱团形成一个产业;许多产业争相扩张,相互合作,共同支撑起浙江经济总量飞速增长。不知不觉间,浙江省已由一个经济小省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省。
近几年,党中央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浙江省抓住新的改革机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积极作为,大胆开拓,又打了大胜仗。从这篇报道来看,目前,浙江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1%,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2%,这对于5万多亿元的总盘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昭示我们,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源动力,数字经济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利用和开发新技术,不断拓展新产业,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是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
浙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践行“两山理论”对贫困县取消GDP考核,以“亩均论英雄”促进资源要素合理化配置等各种改革举措,也正在加速释放红利。
浙江省的改革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还是经济质量的提升,紧紧扭住改革这个牛鼻子,双眼盯住发展的前方,脚踏实地下功夫,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