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以政协为“家” 以界别为“姓”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完善政协委员联络制度

□ 本报记者 于保明 黄金星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完善政协委员联络制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探索,通过建立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开展界别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界别活动形成了建言献策的合力,使政协委员“动”了起来,政协工作“活”了起来,界别特色“显”了出来,社会对政协印象也“深”了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以“界别”为抓手“盘活”政协总体工作,提升履职水平和成效。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召开主席会议、秘书长及专门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在2013年底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挥界别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发挥界别作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进行了明确。从把界别工作纳入政协工作中整体谋划,建立主席会议成员和办公厅、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制度,建立主席会议成员和专门委员会走访看望委员制度,建立界别活动组及组长、联络员制度,建立和完善界别活动履职考核制度等5个方面,对加强界别活动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界别工作机制,提出了要求。从以政协例会为平台、以提案为手段、以调研视察为途径、以反映社情民意为渠道、以专门委员会为依托方面,就发挥界别作用的主要渠道、形式和措施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召开之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首先召开了界别工作座谈会,统筹考虑界别规模、委员分布以及活动半径等因素,将29个界别520多名委员划分为33个界别活动小组,确保委员能够便利参加小组活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分工联系界别,办公厅与9个专委会分头“认领”了29个界别,将相应界别小组年度活动方案列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开展联络协调服务保障。各界别活动小组通过公推协商产生组长和联络员,负责活动召集和日常沟通。小组内部充分尊重每位委员的意见,对本组活动的目标、课题、内容、形式、步骤、时间、地点、要求等,都通过协商一致确定。各小组全体成员在了解活动计划、认同活动计划的基础上,高度协同、默契配合、步调一致开展活动,基本实现了按活动计划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主活动。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开展界别小组活动200余项,参与委员1500人次,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创新、民族地区“一带一路”发展模式、数字化城市建设、扶持沙地经济发展、农垦企业改革情况,以及蒙古族源文化、职业教育、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建设、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等,积极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各界别围绕各自专业优势积极建言,将履职与党政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关注民生结合起来,为百姓的难事和“烦心事”奔走建言,做到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

通过界别小组活动,把分散在各个盟市的委员很好地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元,小范围组织委员,小范围组织活动,覆盖了全体委员,有效地激发了委员的履职热情,增强了委员对政协组织“家的归属感”。从工作机制上实现了政协机关、专委会、界别和委员的相互融合,委员个人履职和政协组织履职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纲举目张的效果。以界别为“姓”,各界别活动根据内蒙古发展的新形势持续建言,在服务社会、维护和谐稳定等领域展现了特色和优势。

2018-02-02 于保明 黄金星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完善政协委员联络制度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6711.htm 1 以政协为“家” 以界别为“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