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4%以下。报告同时提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扶贫工作订立了目标: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那么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绩的背后,有何“中国经验”?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小云。2015年初,李小云来到云南勐腊县河边村,在这个地处深山、深陷贫困的小山村中,与贫困农民共同生活,在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走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上的他,对扶贫工作有着自己的见解。
两方面原因创造扶贫史最好成绩
李小云将我国扶贫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在他看来,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第一阶段的大规模减贫,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的成绩值得骄傲。“相比以前,这几年来我们减贫的大部分是处于‘经济性贫困陷阱’中的贫困人口,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资源有效转化为增加收入的资产,解决这部分群体的贫困问题难度较大。”
近年来,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于这个历史性成绩背后的“中国经验”,李小云将其归纳为两方面,即扶贫与经济增长同步、开发式和保护式扶贫共同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减贫工作是在经济增长中同步展开的,与贫困人口收入提高相互关联。”他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扶贫标准并未“原地踏步”,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2009年的扶贫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 2011年提高到2300元,2017年提高到3300元。正如李小云所言,不降低扶贫的标准,才能瞄准特定贫困群众进行帮扶,使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真脱贫。
“但是经济增长具有差异性,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并不能因此获得收益。这就需要我们制定专项扶贫计划,比如通过生产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他表示,通过开发式扶贫,确保了一批无法完全依靠经济增长获得收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除此之外,对一些因病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极其困难的人群,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兜底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是保护性扶贫。”
最后一公里“绣花”需精细化创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李小云认为,精准扶贫政策瞄准贫困群体,找准扶贫原因,根据原因制定措施,同时配备行政和财政资源,为脱贫攻坚找到了病根,找对了路子。“首先,充分调动政府力量,包括派出第一书记,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等用于扶贫工作中。其次,打破原有的条条块块,把各种资金融合投入。再次,通过识别贫困人口,使扶贫资源的投入更加准确。”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短板中的短板。“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并且建设成本高,修路成本比平原地区要高2~3倍。此外,这些地方发展产业难度特别大。”在李小云看来,深度性贫困的重要特点是贫困人口的收入长期处于只能支付基本生存的水平,无法支付改善居住条件、教育、卫生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扶贫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能简单地以为给贫困户送几只羊、几头猪养起来就脱贫了。”
他认为,突破贫困人口收入瓶颈的关键是要探索、挖掘能产生高强度收入增长的机会,需要精细化的扶贫创新。“像河边村这样的深度性贫困村仅仅通过一般的扶持无法让贫困农户走出贫困陷阱,因此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极大提高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产业。”
何为可持续性产业?“可持续的产业是有竞争性的、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户一品,越有特色越可持续,定制性的农业产品才会使得产业具有持续性。”李小云解释说。
“我认为,目前仍缺少真正意义最后一公里的‘绣花’,也就是说针对这些群体的扶贫创新供给不足。这不是仅仅靠干部和帮扶单位做到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公益组织展开类似科技攻关的专业性研究创新。”他建议。
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高质量扶贫
脱贫攻坚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脱贫攻坚战由‘打赢’向‘打好’转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日前表示。
“好”的标准是什么?李小云表示,关键是要形成脱贫可持续发展机制。脱贫讲究质量,不能只是讲求数量。“对于扶贫质量,一要看机制是否建立,这是农户走上可持续提高收入轨道的关键。二要看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是否在减少或消失,比如医疗保障问题、教育问题等。三要看制约贫困人口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否改善。”他总结说,全社会能够把贫困人口有效保护起来,提供公平的社会服务和就业机会,是高质量扶贫的重要内容。
李小云同时认为,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脱贫攻坚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的介入。“扶贫工作是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不是派个人过去就能实现脱贫的,需要专业组织的支持。我们现在有一些具备经验的社会组织,但缺乏一个好的机制。虽然有相应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扶贫,但在实践操作上没有很多先例。如果政府能够进一步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那么将很大程度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放眼未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任务的终止。“2020年后,我们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社会的城乡差异、贫富差异、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会继续围绕减少社会不平等,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异等问题继续探索前进。”李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