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出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这是对今后农业领域,具体到粮食领域发展方向的指引。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对粮食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年。2017年是玉米临储制度改革翌年,更是深化之年;2017年也是“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之年和粮食产业经济长足发展之年。
粮食政策实效如何,归根结底看实践。记者在2017年12月赴吉林省的调研中,看到了粮食领域显现出的蓬勃动力,由增产向提质的新动能正在形成。
量价齐升
农民信心满满
记者从吉林省粮食部门了解到,随着市场化程度加深,社会多元主体入市积极性明显增强,玉米行情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从当地农民喜气洋洋的脸上也能感受到一二。
据吉林省粮食局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2月10日,该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新粮224.1亿斤,同比增加79.6亿斤,其中,玉米达177.8亿斤。“另据调查,我省玉米外流80余亿斤,2017年收购进度比上年快近一倍。”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向记者介绍。
王涛表示,2017年玉米收购呈现出深加工企业入市积极,社会多元主体收购踊跃,农民收益显著提高等特点。
“今日(2018年1月2日)13:00价格调整,潮粮折标价格为1700元/吨,不限水。干粮折标价格为1720元/吨,水分小于15.0%。”从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玉米价格信息微信公众号上,可以实时查到粮食收购信息。吉林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玉米收购价格比较乐观,而且通过省粮食局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农民也能方便地了解粮食行情。
“现在卖粮卖得很快,而且价格挺好。”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张相村农民何景生这样告诉记者。2017年他共种了5公顷地,除去租地、化肥、农药等成本,能挣10万元左右。他表示,按这种形势,有计划将耕种面积扩大到20公顷。
同村的农民黎克学则将8万多斤粮储存了起来,因为他对未来价格走势有更高预期。“现在市场挺好,我觉得价格还能涨,所以不着急卖。”他说。
吉林省粮食局总经济师鞠永平分析称,价格上升主要受玉米供需关系偏紧影响,加之东北地区玉米品质优势突出,多元主体普遍看好市场,体现了优粮优价。
据了解,目前央企、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均参与了粮食收购。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类市场主体积极自主入市收购,显示着收储制度改革已经有了成效。
开辟新路
产业经济增长
阿里巴巴、京东、天猫、家乐福、罗森、都乐……,新西兰、伊拉克、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看着这长长的合作名单和出口列表,很难想象主角是小小的玉米。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转变思路,瞄准市场空白,开辟出“鲜食玉米”这一新路,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信任。
“我们研究了整个国际市场需求和成长空间,转到鲜食玉米生产,价格高出原料玉米很多,当然种植、生产技术要求也更严格。现在看,这条路选对了,这是转型,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公司总经理齐新江如是说。
据齐新江介绍,以一穗玉米为例,成本核算大约2元,出厂价格3元多,远远高于原料型产品。相应地,鲜食玉米在种植上要求也高。农嫂拥有2万亩自有基地,采用统一种子、统一生物防虫、统一田间管理的现代化农场模式,尤其采摘时限要求特别严格。
在与农民合作方面,农嫂采取“公司加农场加农户”形式。齐新江算了一笔账,通过这种形式,农民每公顷光原料多收入5000元,分红大约2800元。如果打工还有每月3000元,废料处理也有收入。“这足以让农民致富、产业更强。”齐新江说。
这是粮食产业经济的一个代表。2017年,为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意见。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表示,粮食产业经济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也顺应了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应大力发展。
产业融合
生产生活兼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城乡融合与耕地保护是一个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地处吉林市区北部25公里处的大荒地村探索出了平衡之道。
车辆驶进大荒地村,记者首先被各式雪雕所吸引,一座名为“中国梦”的雪雕既宏伟又精致。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花园式的院落,一座座满族风情的楼宇,绵延的是一片覆雪的碧绿的稻田。城镇、景点、农田错落有致。
大荒地村的做法可总结为村企共建、土地流转、集中居住、产业发展,对全村1300公顷(19,500亩)耕地实施土地再流转,集体统筹耕地,按照农场化作业、公司化运营方式进行管理,农民搬进配套齐全的小区,同时发展龙头企业东福集团,把“大农业”与“大旅游”有机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东福米业董事长刘延峰告诉记者,耕地集约化经营,改变了传统的分散生产方式,让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耕地种植附加值增加,效益大幅提升,还省出了建设用地进行招商和土地复垦。
据介绍,东福米业签单农户与不签单农户对比,每公顷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000元左右,全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400多万元。
休闲旅游方面,冬季冰雪旅游产业越来越受欢迎。依托田园风格建设的神农庄园,现有资产5亿元,占地面积500万平方米,年综合接待能力50万人次,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450人。
7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8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3000平方米的社区医疗中心……大荒地村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上楼不失地、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向新型农民身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