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际

德国如何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 刘文波

由于经济的循环发展,产能过剩问题常常定期发生在世界许多地区,甚至是像欧美这样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在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政府为了应对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就曾将经济政策转向供给侧。在德国的供给侧改革进程中,如何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进行引导呢?

以德国西部鲁尔地区为例。鲁尔地区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鲁尔地区对德国的经济恢复和起飞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一度,鲁尔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40%。但是,随着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等新兴工业中心依靠汽车、微电子、电信等行业兴起后,鲁尔地区以煤钢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不断衰落,面临着大批工人失业、大量污染源需要治理的尴尬境地。当时,科尔政府提出“多市场、少国家”的偏向供给侧的经济政策,整顿财政、帮助企业控制劳动力、能耗等成本的增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以保证币值稳定。落实到鲁尔地区,则把“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经济结构的指导思想,把过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转变到以生态为优先、有利于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型生产方式上来,促使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与居民就业同步发展。鲁尔地区积极推行新的产业政策,及时关闭已陷入困境的煤、钢等企业,大力发展环保、园林、建筑、贸易、金融、服务等新型产业。

鲁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巨额投资,其资金来源比较广泛,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的专项资金,也有欧盟的资金,还有许多私人投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建工业园区的初期,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是相辅相成的,政府投资1亿马克,就可以吸引5亿马克~10亿马克的私人投资。为了更好地促进结构转换,北威州在经济结构转换初期就建立了“地产基金”,即州政府(象征性地)买下已被废弃的厂房、矿山和污染地,经过翻新改造后,再出租或出售给私人公司,以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或发展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或建立科研中心,所得收入再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去,滚动发展,这一办法既可获得资金,又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鲁尔地区还非常重视产研结合,从多特蒙特到杜依斯堡逐步有计划地形成一条“科技之路”,将鲁尔地区的经济中心与科研中心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并在大型企业中保证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企业的创新活力。

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是经济转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德国双轨职业培训体系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鲁尔地区实行“双轨制”的职业培训,即企业中的实践培训和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相结合,提升人员素质,以保证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领先科技进步,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将老工业区改造成新工业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鲁尔地区为了将结构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结合,扩大就业,充分调动地区和社会各界研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组成“圆桌会议”进行协调合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劳动力市场,以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结构转型。

德国的供给侧改革期间,德国的国家支出比例、财政赤字、新债务减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通货膨胀温和,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出口和净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马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的“定锚货币”和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德国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经验对我们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我们相信,当前的改革阵痛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将为日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和中国企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

2018-01-15 刘文波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4846.htm 1 德国如何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