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 康
美国:奠定了未来25年的繁荣基础。以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为起点,美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主要采用凯恩斯主义“反周期”手段从需求侧刺激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需求侧管理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里根总统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着重从供给侧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里根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减税。里根在执政期间主导了两次重要减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同时还大量削减了社会福利开支,使得政府能够在减税的同时减少财政失衡压力。二是控制货币供给。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三是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对政府管制做出成本效益分析,确保管制能够增加而不是减少全社会的净收益,大力扶植新型工业和中小企业,努力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里根总统所努力推行的供给侧改革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走出衰退。从1982年12月到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任期内通货膨胀率由上任时的13.51%,最低时下降到1.86%,GDP增长率则由上任时的负增长,最高时上升至7.19%。总之,供给侧改革从1983年开始见效,最终为美国未来长达25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德国:以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为目标。基于认为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奏效,在长期内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德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而是重点在以人力资本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和控制货币供给为基本手段来撬动供给侧的要素潜力。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的改革政策从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到降低生产成本,改革汇率推动出口,一直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成果看,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问题。目前,德国的制造业部门齐全,生产链完整,拥有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其生产的先进设备和机器很难被其他国家所模仿和复制。强大的实体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根基。
日本:量化宽松催生资产泡沫。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以后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衰退,其间历届日本政府多次出台调控政策来推动经济复苏,没有取得明显效果。2012年上台的安倍内阁出台“安倍新政”,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推动民间投资,试图通过需求侧发力推动经济增长。因此,部分学者对安倍新政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持保留态度。对于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的原因,也有学者开始从供给侧寻找原因,即科技创新不足导致日本在有效供给方面严重缺失。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影响了市场活力。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结果造成了企业对于政府的过度依赖,使得企业不善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创新。二是终身雇佣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终身雇佣制固然可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忠诚于企业,但人力资源的固化也使得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惰性,不利于激发创新精神。
前述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认识供给侧的管理和改革,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紧密结合国情,发展阶段,制约条件与潜力空间,着眼全局和长远,设计供给侧改革与理性供给管理的总体思路、方案和基本要领。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