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放弃速度偏好 注重发展质量

□ 郑新立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体制改革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论断。为什么说中国经济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新阶段会呈现出哪些新变化、新趋势?我们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攻关夺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挺进?

所谓“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需再一次做出明确的路径选择。

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论断的本质含义,就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划时代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再纠结于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6年,我国“百强县”以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1%的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纵观“百强县”的发展要诀,无一不是从原有资源、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在产业结构上,是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最终将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加。

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发展的内涵则更为丰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经济发展要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展,转变为适应人们更高标准的、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据《人民日报》报道,历史地看,经济发展在重复“繁荣—衰退—复苏—增长”波浪式前进的同时,以科技、人力资源等要素进步为新动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向上的总趋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们直面新时代主要矛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需选择和紧迫任务。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放弃速度偏好,重视发展质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一致的。

目前,我国能源、原材料消耗总量偏大,单位GDP能源消耗偏高。“粗放型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近几年,华北、华东地区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一些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发生率上升。如果发展需要付出人民健康的代价,那就违背了发展的初衷。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是回应百姓关切,直面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不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当前仍有相当数量资金、土地、劳动力资源,沉淀在严重过剩产能、高污染产业中,拖累了经济转型和效率提高。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这些要素资源逐步转移、注入新兴、绿色产业中去。又如,简政放权成效显著,企业轻装上阵,但各部门、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亟须提速。应该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才能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2018-01-15 郑新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4841.htm 1 放弃速度偏好 注重发展质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