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能源变革给社会生活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17,我们一起经历这些能源大事!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
1月5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此规划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政策导向和重点任务,是未来5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首批多能互补示范工程获批
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的通知》。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共安排23个项目,其中,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项目17个、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项目6个。已列入首批示范工程的项目,如发生重大变化不符合示范要求,或在2017年6月底前仍未能开工,将予以取消。
“双龙出海”备受全球关注
4月27日,中核集团作为核电“走出去”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上发布其“双龙出海”的最新情况,在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备受全球核电界的关注。目前,“华龙一号”共有4台核电机组在海内外开建顺利,并与近20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我国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正式宣布——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这次试采成功意味着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将由我国引领可燃冰革命,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获批
6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关于公布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正式公布了首批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首批示范项目原则上应于2017年8月底前开工,并于2018年年底前建成。
绿色电力证书认购平台上线
7月1日,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企业、政府、个人均可自愿购买“绿证”。“绿证”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倡导全社会消费绿色电力的新时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
多部委联合化解煤电过剩风险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1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停建和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以上,计划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诞生
8月28日,国资委宣布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资产超1.8万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发电集团。此举被誉为国企改革新的里程碑,尤其在煤电一体化改革领域具有标杆作用。
八地区成电力现货市场首批试点
9月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浙江、山西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逐步构建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相结合的电力市场体系,并将在2018年年底前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
首批风电平价上网项目试水
9月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公布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的通知》,在河北、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5省(区)开展风电平价上网示范,5省(区)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总规模70.7万千瓦。
光伏领跑基地优选结果首次公示
11月23日,国家能源局公示第三批光伏领跑基地优选结果。推荐入选应用领跑基地的依次为:山西大同、山西寿阳、陕西渭南、河北沧州、吉林白城、江苏泗洪、青海格尔木、内蒙古达拉特、青海德令哈和江苏宝应10个基地;推荐入选技术领跑基地的依次为:江西上饶、山西长治和陕西铜川3个基地。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并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将以发电行业(含热电联产)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碳市场建设。
十部委联手保北方清洁能源取暖
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制定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旨在提高北方地区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本报记者 张宇 李亮子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