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爱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就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
记者:为什么要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提出文化自信?
林坚: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阐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估价和认同,维护民族文化传承,抵抗文化霸权。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显现活力和影响力,表明它具有再生能力,能够与时俱进,走向现代化,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和魅力,充分显示了自信和自豪。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有根基和支撑。
记者:如何对文化进行定位和定向?
林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认识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通过其文化才能得到深刻的本质的了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的本质,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定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记者: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林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塑造了几代人的世界观、文化思想和生活情趣。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新时代的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记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文化领域有什么体现?
林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根本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存在方式,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相对贫乏到不断丰富的发展演进过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记者:如何理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林坚:中华传统文化是溶于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图景。西方现代文化以及其他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形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我们才能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记者: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林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统筹推进,相互促进。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记者: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如何联系起来?
林坚: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体,就是宇宙。人们也要效法天地,永远要自立自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我们要彰显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记者: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林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着重下列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呼唤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