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炳文 卢 幸
□ 张文彬
“以前村里妇女工作,就我和副主任及3名工作人员干,村里上千号妇女儿童,这事那事的,忙都忙不过来。现在会改联后,一下子多了21名执委,而且都是村里的能人骨干,大家一起出点子、拿主意,互相配合,干起工作麻利又带劲。”广西钦州钦南区文峰街道文昌社区妇联主席王少梅高兴地说。
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以下简称“会改联”),是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妇联组织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记者了解到,自 “会改联”启动以来,钦州市高标准高要求推行这项改革工作,全力以赴建好乡村妇女温暖“娘家”。至2017年9月,钦州市932个村完成了村妇联改建,98个社区妇联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新增执委1万多名。
整机建制 规范改革动作
找准突破口,事关“会改联”改革蹄疾步稳推进大局。钦州市从整机建制入手,在规范改革动作上做足文章。一是统筹安排,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和市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村(社区)“会改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将“会改联”纳入“两委”换届的工作,通盘考虑,科学布局。二是统一标准,编制“会改联”的应知应会手册,制定了“十个一”工作标准,即: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流程、一个推选办法、一个会议议程、一份调查摸底表、一套公榜公示样式、一份材料清单、一套文件资料、一份选举纪律承诺书、一笔经费预算。三是落实责任,村(社区)妇联改建的各项工作由村(社区)一把手负总责,乡镇的党政部门和妇联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四是完善管理,建立了基层妇联执委会工作制度、基层妇联工作议事制度、镇(街道)妇联主席轮值制度、执委联系妇女群众制度等。
钦州市妇联主席许杨苑告诉记者,规范改革动作有效解决了“会改联”过程中谁组织、怎么选、选谁和妇联产生后如何管理运作的问题,拓宽了妇联平台,让更多的科技致富女带头人、返乡女大中专毕业生等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专长的能人进入妇联组织,实现妇联干部队伍多元化。
深耕试点 抓好示范引领
为完善改革方案,实现“会改联”的突破与创新,钦州市将钦南区文峰街道文昌社区等4个村(社区)列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单位,重点抓好三个到位。一抓组织领导到位,由乡镇党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布置“会改联”工作,并指导成立村妇女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分工负责抓紧抓好“会改联”各项工作。二抓改革措施推进到位,对照改革实施方案,把握各个节点,扎实推进改前宣传、确定代表名额、召开妇女大会和选举等工作,打造“会改联”工作样样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密切配合,共同担当责任的良好局面。三抓监督检查到位,组建了由县区组织部、妇联和民政部门人员构成的督导组,深入到各镇(街道)村(社区)进行跟踪督察,掌握了解“会改联”工作动态,积极协助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在介绍试点改革情况时,王少梅深有体会地说:“群众的积极配合参与,是‘会改联’试点的成功关键。改选前,我们村委7人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下屯入户宣传动员,不论远近,全社区21个居民小组3526户人家,几乎全部走了一遍。改选中,我们鼓励代表谈看法,提意见,出主意,积极参政议政。改选后,新的妇联班子成立,我们尽快组织班子学习培训,掌握工作要领,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给广大妇女儿童提供良好服务,让她们更快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的实惠。”
贴心服务 注入源头活水
一年多“会改联”探索,钦州市各村(社区)妇联的“妇女之家”、“儿童家园”、各类工作联系群和群众联系群等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完善起来,各村(社区)妇联团结带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妇女维权、居民家庭调解、宣传政策法规,创新创业致富等活动,妇联各项工作活跃起来。
浦北北通镇那新村妇联非常活跃,该村18个生产队共有人口4818人,其中妇女1260人,儿童860人,成立了巾帼维权队、巾帼美丽队、巾帼宣传队、巾帼帮扶队、巾帼文艺队、巾帼篮球队、巾帼致富队、女子民兵营等8支服务队。“三八”妇女节组织开展了包馄饨、包饺子、植树等活动;“六一”儿童节上门慰问村里的困难儿童,给他们送上学习用品,促进了外出务工家长和留守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留守妇女劳小燕动情地说:“以前很少看到妇联组织开展活动,真不知道妇联的好。现在不同了,我和孩子遇到什么事,都可以找妇联帮忙,妇联姐妹很热情很热心,和她们在一起,我感觉就像回到温暖的娘家。”
钦州市“会改联”改革落地见实效,得到广西妇联的肯定和表扬。许杨苑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全市妇联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将之贯彻到深化“会改联”工作中去,再接再厉,让基层妇联实现新突破迎来大发展,让每个乡村妇女的“娘家”更加温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