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实现媒体平台从“相加”到“相融”

成都青白江区建立“中央厨房”新型全媒体运转模式,满足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

□ 本报记者 王 进

□ 王泽勇

近年来,四川成都青白江区坚持以融媒体为主体,以本土化为特色,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具有青白江特色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了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全媒体矩阵。

深化体制改革

打破媒体壁垒

青白江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就是要从体制上改革,打破“壁垒”,实现平台从“相加”到“相融”。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青白江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区属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将区广播电视台、《新青白江》内刊社的职责划入区新闻中心,彻底打破过去各区属媒体自己搞自己的采访策划、自己采自己的新闻、各自编各自的稿件等各自为政的格局。实行一套管理体制,一套运行模式,一套考核办法,有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特色鲜明、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流全媒体平台。

同时,青白江区初步建立起跨平台全媒体采访队伍,加大全媒体采编系列培训力度,通过“请进来”,每月邀请专家到单位授课和评析来进行培训;“走出去”,到媒体融合走在前列和其他单项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兄弟单位学习;“内部训”,请单位内部的业务骨干当老师,讲业务,讲技能等方式,有效提升新媒体采编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着力机制创新

推动深度融合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青白江建立起了前端一次多形式采集、中端分类集成加工、后端多种生成的“中央厨房”新型全媒体运转模式,搭建相应技术流转平台。根据各媒体发布时效先后流转加工新闻产品,记者回稿全部进入“中央厨房”采编平台,文字编辑、制作人员在厨房中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搭配,选择适合不同媒体的素材,生产不同媒体形式的新闻产品,实现产品由“单一”到“多元”,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

同时,注重策划先行宣传互动。成立全媒体策划组,进一步强化话题策划、报道统筹、资源共享,全媒体宣传格局基本形成。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上互相做好宣传推广,形成宣传合力。强化媒体线上线下互动,在《新青白江》报上刊登电视节目二维码,在电视节目中发布报刊评论员文章,实现电视、纸媒互为流量入口,区属媒体宣传合力持续增强。

打好组合拳

强化舆论主阵地

为把“党委政府想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有机结合起来,青白江全面构建安全有序、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环境,占领舆论主阵地,着力实现传播由“灌输”到“互动”。

首先,推动党报改版。按照“政治坚定、版面大气、内容鲜活、读者爱看”的原则,积极推进《新青白江》报改版,由之前4开8版的“小报”改为现在对开4版的“大报”,在内容、版面、版式等方面充分体现党报特性,并加大对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报道相关乡镇(街道)、区级部门工作实践探索的新举措、新亮点,准确反映群众的热烈反响。同时,结合青白江地域文化特点,开设“青·时光”“青言青语”“青史宝鉴”等“青”系列专栏,突出青白江地域特色,得到广大读者充分肯定,有市民通过“区长信箱”公开表扬“青·时光”栏目有深度、有情怀、接地气。

其次,加强党台互动。在办好现有2个电视频道的5个自办节目、2个联办节目和1个电台频率的1档自办节目基础上,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栏目,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好务。推出针对依法治区的联办电视栏目剧《普法故事会》,与社会资源合作打造电视专题栏目《社区总动员》、选秀活动《2017年少儿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强化节目本土化特色,提升节目关注度。

再次,推动党网升级。强化互联网传播思维,以服务群众信息需求、观点需求、情感需求为出发点,统筹青白江区体制内外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优质资源,全面改版升级“i青白江”移动客户端。重点打造“头条”“城事”“人物”等栏目,发布权威时政、共享城市故事、提供丰富资讯、传递交流分享。据介绍,党网全新升级上线以来,单条消息最高阅读量达到38万余次,“i青白江”移动客户端影响力和引导力显著提升。

2017-12-15 王进 王泽勇 成都青白江区建立“中央厨房”新型全媒体运转模式,满足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1993.htm 1 实现媒体平台从“相加”到“相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