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野

唐钧再现 万瓷归宗

——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钧烧制代表性传承人李俊锋

李俊锋制作钧瓷产品

李俊锋(前排右二)为嘉宾介绍钧瓷产品

中国郏县首届唐钧与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展嘉宾合影

嘉宾参观唐钧展厅

李俊锋(右一)与艺术家交流钧瓷技艺

平顶山市神前传奇唐钧瓷有限公司厂区外景

平顶山市神前传奇唐钧瓷有限公司厂房

□ 谢国正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黄道两镇是我国唐代钧瓷(唐钧)的发源地,这里有湮没千年的唐钧遗址,被研究唐钧的历史学者称为业界神奇的地方。

2017年9月,由我国微雕大师陈小林,中国陶瓷泰斗李国帧之子、著名陶瓷家李秉嘉,爱康国宾健康管理集团北京区副总经理李秀池和日本陶艺家细野利夫先生及夫人,健康堂堂主宇木良明等一行组成的考察团,到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黄道镇黄道窑遗址、安良镇传奇钧窑等处参观学习,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唐钧烧制代表性传承人李俊锋交流唐钧技艺。

“我是玩泥巴的”

“别人一喊我大师,我就浑身不自在,我可不是大师,只是一个玩泥巴的,不敢妄称大师。”言谈中足见李俊锋的谦逊。

为了学习制作钧瓷的技术,1993年,李俊锋高中毕业后到神垕古镇的钧瓷厂打工,熟悉了拉坯、修坯等工艺流程,随后曾南下广东、广西销售钧瓷。经过10余年的打拼,李俊锋攒下了不少积蓄。2001年,他回到家乡安良镇塔林坡村,组建了与钧瓷厂配套的耐火材料厂,并在家建起柴窑,钻研钧瓷烧制技艺;2008年3月,李俊锋投资600多万元,在郏县神前陶瓷产业园内的塔林坡村建立了平顶山市神前传奇唐钧瓷有限公司,专心钻研唐钧烧制技艺。如今,传奇钧窑的产品不但名声越来越响,还成了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实习基地。

据了解,2013年,李俊锋被平顶山市文广新局授予“唐钧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是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钧瓷烧制技艺(唐钧烧制技艺)”;同年5月,李俊锋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2015年9月神前钧瓷公司的唐钧烧制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前唐钧烧制技艺)”;2017年9月,李俊锋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钧烧制代表性传承人。李俊锋还申报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80多项。

“手工拉坯,最为传统,操作艺人,技艺必精。心在手先,眼到手行,心手并用,方见其能。轮盘飞舞,泥团上承,双手用力,型成心中。器从手出,奥妙无穷,高低胖瘦,大小玲珑。不偏不倚,妙趣横生,欲达化境,当下苦功……”这是传统制作钧瓷的歌诀,必须牢记于心。李俊锋说:“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青必出于蓝,尔后才能胜于蓝。”

唐钧文化历史久

钧瓷,因源于郏县“钧天台”而名。明·正德《汝州志》载:钧天台:下黄道保,世传黄帝问道广成子驻跸于此,大奏钧天广乐,始称“钧天台”。郏县自距今约8000年历史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捏泥为陶、烧陶为瓷的历史。唐代,钧瓷烧制已经成型,宋代,烧制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瓷。鼎盛时期,素有“四十五里神前街”(神前街——以大刘山南麓黄道为中心绵延至茨芭和安良) 和 “九里五庙十八窑” 之说。因产地有 “钧天台”,故以“钧瓷”定名。钧瓷,以其造型端庄、窑变奇幻、色彩斑斓,被学界捧为诸窑之首。其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古老的华夏文明历史,传延着奥妙的传统工艺。2015年,郏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钧基地”。

“唐钧就是‘唐代钧瓷’,唐钧是窑变艺术的源头和前奏,是宋元钧瓷之源,是陶瓷发展史中跳不过去的一章,为北宋的钧瓷盛世提供了动力和源泉,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上世纪50年代以后,宋钧得以恢复与发展,而唐钧只是存于博物馆和专家学者的论著中。恢复和发展唐钧,是钧瓷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唐钧烧制研发已经异军突起。”说起唐钧的历史和现今的发展,李俊锋如数家珍,“唐代钧瓷存量极少,传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仅存两件蓝唐钧和北京故宫存量极少黑唐钧及黄唐钧。可谓绝世珍宝。”

在9月28日举办的“钧之源 瓷之渊——中国郏县首届唐钧与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展”上,展出了安良镇水泉遗址出土的距今7600多年历史的双耳圜底红陶罐、白底黑纹陶罐、汉代红釉陶马、红釉陶仓、黄道窑出土的汝瓷、钧瓷等物件上,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名瓷的渊源,说郏县是“钧之源 瓷之渊”一点儿也不过。18世纪中期,清代陶瓷专家陈浏在《陶雅》中称唐花瓷就是唐钧。而《钧瓷志》更明确指出:“唐代花瓷与宋代钧窑有渊源关系,是钧窑的前身。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已得到陶瓷史学界的公认。

李俊锋介绍,唐钧瓷文化有待发掘,郏县很早就有“山陕会馆”,西安是唐朝丝绸之路的起点,郏县唐钧很可能通过“山陕会馆”抵达长安,尔后随丝绸之路走出国门。据悉“唐钧”一词最早出自清代古陶瓷研究者陈浏《匋雅》(古“匋”通“陶”),其《匋雅五十一》里有“泥均宜均唐均”(古“均”通“钧”)。而唐钧之“钧”源于郏县。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古迹》载:“钧天台:(郏县)下黄道保,世传黄帝问道广成子驻跸于此,大奏钧天之乐,故名。”《吕氏春秋》曰:中央曰钧天。郏县钧天台作为黄帝驻跸之地,被视作泱泱华夏的中央。黄帝驻跸郏县为重要历史事件,众民铭记且引以为傲,是郏县文化的代表名片。为纪念贤达此次驻跸,把“钧天台”一带村落群行政上命名曰钧台乡。当唐代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然窑变黑底白斑、白底蓝斑、黄底花斑瓷器在此地问世,遂以“钧天台”地名命名曰“钧瓷”。唐钧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稀有瓷种,是一个曾辉煌一时而又被历史烟云遮掩魅力的国之瑰宝。如今正成为瓷界新宠,备受关注。

扎根传统叶更茂

郏县黄道镇唐代黄道窑遗址、安良镇水泉遗址,陶瓷的残片遍地纵横,历史积存深厚。这里有过“四十五里黄道街”“九里十八窑”,如今街还在,窑却重融泥土。此地发现早期窑变的花釉瓷标本,粘附着古朴的思潮,使宋代钧瓷辉煌并成为五大名瓷的催生剂,但其盛名遮蔽于宋钧华丽的背面,消失于古陶瓷学浩瀚的烟波里。

李俊锋常常一个人来到遗址处,把玩残片,思绪穿越时空,与古陶瓷艺人对话,探寻唐钧制作艺术。

大唐盛世,陶瓷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陶瓷艺人在黑色底釉上点涂白、绿、褐等诸色斑块,高温下釉料流动、渗化、融合,产生烟云变化之曼妙神奇效果,清新自然,俏丽雅致,气韵万千,开启了窑变艺术之先河,奠定了钧瓷技艺基础。

“唐钧是根,宋钧是果。唐钧、宋钧一脉相承。近年来,我把精力转移到了烧制唐钧技艺。通过恢复唐钧的生产,把传奇钧窑的“传奇”书写得更加辉煌。唐钧的制作工艺比较宋钧更为复杂,生产过程有几十道工序,选料、洗料、粉碎、除铁、脱水、压滤、制模、成型、施釉、装窑、烧制、出窑、检验、分级……道道工序,烂熟于心,失败无数次,还要从头来。”李俊锋介绍道。

就这样,李俊锋在继承传统钧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在探索中致力于唐钧制作的研究和发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次次千变万化的油彩窑变,带来的是一幅幅亦真亦幻的美丽图案;一件件唐钧瓷珍品的出窑,带给他的是一次次成功后的喜悦。他烧制的钧瓷珍品“清明上河图”(窑变效果) “木叶纹唐钧”“蓝釉唐钧”成了传奇钧窑的镇馆之宝。“马到成功”“寿桃”“三佛献宝”“麒麟”等上百个品种销往省内外,“基业永固”“一统天下”等获得了国家产品外观专利,还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设计专利80多项。千年唐钧,在工艺大师李俊锋的手里绽放异彩。

如今,传奇钧窑已成为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实习基地。他本人也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展望未来,李俊锋信心满满。再现唐钧风采,让唐钧成为国家名片,是他坚持不懈的追求。

(本版配图由李俊锋提供)

2017-12-14 谢国正 ——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钧烧制代表性传承人李俊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1862.htm 1 唐钧再现 万瓷归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