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11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部长、全国普法办主任张军在会上表示,“谁执法、谁普法”作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一个重要顶层设计,其特点和要求体现了法治机关建设“三变”,即变执法、普法两张皮为普法与执法相融合,变普法部门的“独唱”为各职能机关、部门、单位的“合唱”,变普法软任务为硬指标。
全民普法
执法者应首当其冲
据张军介绍,将于12月4日举行的第四个国家宪法日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为主题,从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展评选2017年度法治人物、普法进校园“宪法晨读”、领导干部旁听行政案件庭审等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据了解,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主要有五项重点:12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座谈会;“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专题节目将登陆央视。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央电视台评选2017年度法治人物;教育部、司法部将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宪法晨读”、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等活动;12月中旬,全国普法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将组织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成员等领导干部,旁听一次法院庭审。同时,将组织推动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宪法宣传和法律惠民活动。
就领导干部将于12月中旬旁听行政案件庭审一事,张军表示,旁听庭审是极为生动的、具体的、现实的法治教育。这次组织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16位部级领导干部,参加最高法院安排的这次活动,就是让这些有重要执法权单位的领导干部,通过旁听直观地了解一场诉讼庭审活动是怎样开展的,以案释法,更好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以此为例,不断优化,使其成为一个以上率下的典范、样板,成为相关部门、地方各级普法单位参照对象,通过多种方式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加大全民普法的力度,把党的十九大部署的明确要求落到实处。
创新求实
探索法治建设“中国方案”
今年上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张军表示,“谁执法、谁普法”是“七五”普法与“六五”普法以及30年普法完全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一个重要顶层设计,它的特点和要求体现在三个“变”。
变执法、普法两张皮为普法与执法相融合。由普法办主抓,进行日常相关法律科普,增加执法单位责任意识,将普法落实到裁判、作出决定等方方面面。“这些具体案件、具体事项的普法效果毫无疑问是最生动的、最深入人心的。”张军说。
变普法部门的“独唱”为各职能机关、部门、单位的“合唱”。通过普法部门协调组织,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将普法工作落实到位,在制定法规、部门规章的时候征求意见,是一个自我普法过程。
变普法软任务为硬指标。诉讼、复议指标明确化,比方说复议发改率,如果高,说明下面没做好;如果不高,则是普法工作没做好。“谁执法、谁普法”同样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同样涉及执法人员、司法人员。
张军表示,全国普法办始终以创新求实精神研究形成推进“七五”普法的新思路、新措施。他举例说,浙江杭州的“五四宪法”教育基地,就是在城市、农村设立法治文化广场等法治教育基地之一。以教育释放法治文化的信息,促进公民深化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理,司法部最近开展以中华法文化为主题的微视频宣讲、介绍活动,线上观看350多万人次,也进一步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要增强法治文化自信,探索法制建设的“中国方案”。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法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在全民普法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很久。”张军表示,校园普法方面,一直在通过教师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和教育;社会普法方面,法治文化也始终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深入人心。法治文化教育不仅全党在抓、全国在抓,也受到全民的高度重视。而“抓”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群众对法治文化的获得感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