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虹 唐世日 李光平
“剪裁、合缝、修边。”走进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贫困村茫海洲村的雨衣厂,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赶制出口到韩国的一次性雨衣。
江华耀丰产业园内的鼎维塑业主要生产塑料制品雨衣,因招不到工人,不少订单都接不了,企业无法扩大规模,于是将车间建在沱江镇茫海洲村和涔天河镇鹧鸪坝村、会合社区,一来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二来真正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已经招聘170位工人,其中112人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年内可为贫困对象增收1.8万元左右。现在订单还在接,按照这个趋势,今年产值可比去年翻一番。”鼎维塑业董事长黄忠林兴奋地说。
为解决贫困户因文化水平低、要照顾家庭等无法外出务工就业的问题,江华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主动对接沿海企业转移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渠道。同时,该县还按照省委《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若干政策》的要求,在财税、补贴、上岗技能培训等领域出台政策,对小微企业给予每人500元~1500元的岗位补贴和20%设备购置补贴,在物流运输、搬迁费用、装修等方面进行扶持,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贫困村。
该县大路铺镇洞尾村的杨新宏、莫光雄等一批在外务工能人相继回乡创业,先后在村上办起了皮具厂、陶瓷厂、制香厂等26家小微企业,成了村里的“工业园”,年产值达4000万元,安置附近村寨50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大多村民边种田边到厂里上班,收入比原来多了好几倍。
李克勇是大路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年老多病,妻子身体不好,两个小孩在读书。他正沮丧时,被招聘到了大路铺君贤皮具厂务工,每月工资2800元。他告诉笔者,现在在家门口就业,家庭照顾了,收入稳定了,心里也亮堂起来了。
“通过微小企业建在贫困村,不仅有效解决大部分企业招工难和贫困对象就业难问题,还有效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与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增收脱贫有机结合,实现四方共赢。”该县扶贫办金融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谢国成介绍。
据统计,近年来,江华县通过倡导企业进村办厂、结对帮扶等形式,共有22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6个贫困村,帮扶贫困户2125户。目前,全县共引进皮具、塑料包装、制衣、电子、门窗、制香、食用菌等307家小微企业“生产车间”进驻贫困村,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并吸纳5000多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