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炳文 卢 幸
□ 张文彬
“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一幅巨大校训标语牌映入记者眼帘。在新建的金浦中学,朗朗的读书声与美丽的校园景色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一阵阵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浦北县确立“产城一体化、学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兴办一批学校,发展一批乡土特色产业,促进产学城融合大发展。优化提升“一江两岸”,建成五仙湖湿地公园、新城公园、滨水休闲公园和建设农民工创业园;至2017年11月,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95家,比2012年增加55家;工业完成投资65亿元,木材加工产业产值超80亿元,烟花爆竹、工艺编织产业产值超40亿元,制药、建材等4个产业产值超10亿元。县城面积由5年前不足6.5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不足7万人发展到12万人。先后荣获“世界长寿之乡”“国家园林县城”和“广西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
科学谋划
确立产学城一体化思路
2013年,浦北县城镇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7.65%。
该县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提出了“产学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即:加大教育资源整合,突出县城办学,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吸引更多教师、家长、学生进城定居、置业、求学,以办学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利用森林覆盖面大、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盘活资源,做强做大产业,带动农民进城就业,增加城镇人口,搞活城市建设,以产业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产业吸纳人口的增加和学校调整扩张带来常住人口的增加,催生第三产业,拉动房地产业以及相关社区服务业、餐饮娱乐、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交通运输、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围绕“产学城一体化”思路,浦北县确立“县城—4组镇集群—10个农村新型社区”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和美丽社区建设,着力把浦北建成“宜居之城、创业之地、重教之乡”。
兴办教育
夯实文化传承基础
浦北历来有重教的传统,大多数百姓子女有进城求学的强烈愿望,在外务工的群众也希望子女回乡就读。浦北县委、县政府顺从民意,以“产学城一体化”思路为指导,筹措资金6亿多元,先后新建了金浦中学、金浦小学、金浦幼儿园、浦北县四中,整合了县一小和县三幼,扩建了外国语学校、县三中、县五中等学校,可新容纳近万名学生;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2+3”或“3+2”形式,与5家高职高专联合办学,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员工。目前,全县有公办高中5所、初中25所、小学265所、教学点117个,幼儿园161所,职校、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共12.6万人。县城学校共25所(职校1所,高中3所,初中4所,小学5所,幼儿园12所),在校高中阶段学生1.3万人,每年吸纳1000多户农村家庭共3000多人入城定居。
绿色发展
旅游与特色产业共进
浦北县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五皇山景区、六万山景区、越州天湖景区、文昌景区、大朗书院景区和公猪脊景区的开发力度。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县镇村道路通畅三年大会战”,实现100%行政村、75%自然村(20户以上)通水泥路;新建城镇污水管网51.6公里,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3年前的13.8%提升到现在的95.1%。
此外,该县在生态保护上,新植树造林2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03%,建成114个自治区绿化示范村;在特色产业上,利用盛产官垌草鱼、八角、红椎菌、香蕉、蜜蜂、黑猪、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目前,浦北县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42个,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有4个,富硒农产品6个;培育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27家;拥有农业示范区10个,其中自治区级1个,县级3个,镇级5个,正在创建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