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亮子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42.4万辆和39.8万辆。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万辆。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超过24.8万吨,大约是2016年报废量的20倍。如果不能把这些报废的电池回收做无害化处理,将给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虽然离动力电池大规模处理的高峰还有3年~5年的时间,但我们需要在这段时间里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不多了。”
建立标准体系与加强监管要并重
动力电池因其构成的特殊性,含有不少有害物质。妥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让动力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梯次利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电池制造企业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任在今年两会提案中指出:“加快锂电池的回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对于相关部门和企业来说,一场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大考”即将来临。
有些无良的小企业把回收来的动力电池进行人工拆解,乱排废物,有的甚至把这些废旧电池组拆解成单体电池后直接用于低速电动代步车甚至手机充电宝。针对当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乱象,王敬忠态度坚决地对记者说:“随便丢弃的处理方式极不可取,因为这样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虽然未来对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的需求迫切,但我们反对没有处理能力的小企业来做回收。”
监管不足、规则不明等问题导致的回收领域乱象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从2016年年初开始,我国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以下简称《拆解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现有措施依然不足以应对动力电池拆解、回收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王敬忠告诉记者:“12月1日即将正式实施的《拆解规范》主要针对的是电池包和电池组的拆解回收进行规范,但是对于业内颇为关心的单体电池如何回收利用却并没涉及。因此,下一步,国家还应该出台针对单体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文件,对单体电池回收利用进行规范。”
作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江西省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鹏科技)的运营总监高威乔认为,目前的市场乱象仅仅依靠制定规范文件难以解决,他强调:“国标的制定和实施是必要的,是为建立更加规范的市场生态,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但站在行业的角度看,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想要通过几份文件就达到一个可观的市场管理状态是很难的,还需有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控制。”
生产企业负责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回收领域乱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不过动力电池回收无人负责的局面或将改变。
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议上,回答关于工业固体废物减少增量、疏解存量的专题询问时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具体而言,就是汽车生产厂在销售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要对电池的回收利用负责。
工业和信息化部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纳入到动力电池回收的做法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说:“动力电池数量非常大,责任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回收系统和运行体制,所以首先应该由生产者来负责此事,这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要亲自去把电池回收拆分成具有利用价值的原材料,由整车厂负责把电池从车上拆解下来,再交给专门的电池回收处理企业专门处理更合适。
作为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豪鹏科技在处理动力电池的专业化程度上要比一般汽车生产企业高。他们可以把动力电池拆解成盖板、模组、塑料绝缘材料、线束、螺丝、电路板等若干可再利用的产品。模组还能继续拆分出塑料、电芯和铝材料,电芯还能继续拆分出镍、钴和锰等金属材料用于电池生产。高威乔对记者说:“公司回收的动力电池在专业化拆解的过程中保留下来有价值的材料约占废旧电池总量的80%,与汽车生产企业相比,我们在处理动力电池方面更有优势。”
考前冲刺要解决若干难题
动力电池回收必须要走上正轨,但是走上正轨之前需要解决目前该行业存在的一些固有难题。
在关键技术领域缺少“国家队”,相关企业各自为战是业内公认的一个难题。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海军表示,动力电池回收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冶金、机械、电化学等多个学科,目前却没有一个国家级研究平台,企业各做各的,都说自己的最好。“所以说,亟待联合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规范的标准体系和强有力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以保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缺乏国家级的研究平台,也导致了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技术路线发展不成熟。王敬忠认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的技术路线并不成熟,而成熟的技术路线应该要做到全方位处理,这是处理废旧电池是一个原则。全方位处理是指整个电池处理后的材料必须全部无害、可用。解决这个难题,需要电池生产和回收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让产、学、研、用加速融合,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国家级研究平台,并给予一定研发资金支持。
回收渠道难建立,回收成本偏高也让动力电池回收前景堪忧。目前不少动力电池处理企业都有开工不足,电池回收渠道不畅等问题困扰。因为电动汽车卖出去后,电池的产权属于用户,如果不借助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电池处理厂回收动力电池非常困难。
除此之外,后续处理成本偏高也让企业苦不堪言。高威乔表示,报废电池检测、拆解、再成组、维护成本甚至比采购新电池还高,拆解过程同样如此,拆解出来的金属材料也比直接采购新材料价格高。除非整个产业链闭环形成效益,否则回收拆解工作对电池成本的下降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张天任也对成本问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家普通的回收企业为例,一吨磷酸铁锂废电池中提取出来的材料价值8110元人民币,但回收成本却高达8540元。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以及激励机制的缺失,锂电池回收在现阶段根本无法实现盈利。
对于解决回收源头的问题,王敬忠认为可以学习德国的押金制度,消费者购买每节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押金,消费者把电池交到回收部门时才能取回押金。而解决处理成本高的问题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确定可靠的技术路线后,实际测算出企业的利润水平究竟如何,如果利润水平真的难以让企业维持生计,国家应该予以补贴或者在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不过降低处理成本更关键的在于处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规模效应的发展。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一定会实现产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