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国水阡城”新变化 慢生活体验在示范

贵州省石阡县以优势资源,突出个性特色,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乡面貌不断转变,城镇功能逐渐提升,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 本报记者 李 斌

□ 蔡大勇 申懋韬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思剑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南北、江瓮高速公路横穿县境东西。国土面积为2173平方公里,辖16乡镇、3个办事处,全县总人口约45万人。石阡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素有“国酒茅台、国水石阡”美誉。

近年来, 石阡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四季休闲、夏可养生、冬可避寒”的慢生活体验城市工作目标,积极围绕省、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要求,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构筑“一核多星”城镇发展格局,以优势资源,突出个性特色,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乡面貌不断转变,城镇功能逐渐提升,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被确定为贵州省20个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之一。

坚持“三高”

摆好城镇建设“八阵图”

领导重视,高规格推动。2015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石阡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共石阡县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慢生活体验城市的决定》,提出“2+3”城镇发展攻坚计划。2016年8月,铜仁市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皮贵怀亲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参加全省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示范县遴选,石阡县成功挤入全省20个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县。同时,书记、县长多次调研走访,召开城镇建设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石阡县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书记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组长。

科学谋划,高标准规划。为了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目标,石阡县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一是按照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8+X”专篇规划要求,聘请省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对全县16乡镇及2个办事处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编制,精准梳理出各乡镇城镇建设“8+X”项目清单,合理确定建设时序;二是按照整体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求,聘请省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编制了县域乡村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精准地确定“三型村庄”目标任务及“10+N”建设项目清单;三是聘请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石阡县古城更新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两核七区,三横四纵”发展格局。

精益求精,高品位建设。石阡县县城按照“三组团布局、三中心定位、聚合式发展”的空间布局要求,以城市骨干路网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南延北扩工程,投资11.4亿元,向北沿东西两面各新建城北大道和冷龙至香树园大道;投资19.3亿元,向南延东西两面各新建金泉大道和温泉大道。同时,还打通石阡县城至中坝近4公里的快速隧道工程,城镇扩容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镇村按照“资源整合、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先示范后全面”的原则,投入资金10余亿元,建成以省级示范小城镇本庄镇和市级示范小城镇聚凤、白沙为示范的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小城镇;以甘溪乡坪望村、坪山乡坪洋寨村、聚凤乡廖家屯村为示范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城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貌新格局。

坚持“三宜”

抓实城镇建设“体验区”

以人为本,建宜居之城。石阡县委、县政府秉承“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2015年以来,该县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建成沿龙川河休闲观光步行道8公里,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10余条,新建成城市综合管廊9.1公里,新建城市公厕30余座,新增绿地面积9.58万平方米。

立足资源,建宜游之城。石阡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有世界少有、国内独具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有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民俗文化奖的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有素有“最佳摄影拍摄基地”的楼上古寨;有国家湿地公园和世界最大野生鸳鸯栖息地的鸳鸯湖等为代表的丰富立体旅游资源。依托红色文化、夜郎文化、仡佬文化、泉茶文化等为主体的丰富灿烂文化内涵,目前已成功打造了2个国家4A景区——夜郎古泉景区和佛顶山景区,3个国家3A景区——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楼上古寨和五德桃园,投资15亿元,占地2121亩,以温泉度假疗养旅游和温泉生态养生居住的中坝温泉小镇已完成一期全部建设任务和二期部分建设任务,预计在2018年5月份全面竣工并投放使用;还有鸳鸯湖、万寿宫古建筑群、府文庙、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夜郎风情街、五峰山公园、大屯万亩苔茶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组合成特色体验游、温泉度假游、夜郎科考游、长寿养生游、休闲观光游等多种休闲旅游方式,达到“山水养眼、温泉养身、文化养心、苔茶养性、美食养胃”的功效。

多措并举,建宜业之城。石阡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强工业短腿发展思路,成功建成大龙石阡产业园和城北石材工业园。按照建设商业城镇的要求,近两年,新建五方国际商贸城、黔龙御园、龙川丽景、泉城别苑、国际名豪等小区,建筑面积32,2634.79平方米,商业面积达10,7145平方米,同时,启动了物流小区的规划建设,为城镇的发展吸引了人气,汇聚了商气,增加了财气。

坚持“三抓”

筑牢城镇建设“生命线”

抓文化特色,厚城镇底蕴。文化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石阡县委、县政府在抓城镇建设过程中,注重历史文物古迹和地方特色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建成石阡县非遗博物馆,陈列展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阡木偶戏、石阡仡佬毛龙、石阡说春,省级项目:石阡傩堂戏、石阡仡佬族丧葬习俗、石阡侗族悄悄年、石阡仡佬族情歌,县级项目:石阡草编、石阡剪纸、石阡石雕、石阡仡佬族嘣蹦鼓等。正在将古城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成功申报历史文化名村1个,传统村落17个。同时,《爱在山的这一边》《情姐下河洗衣裳》等地方名歌正在唱响石阡,唱出石阡的文化和美。

抓政策机遇,促城镇发展。石阡县抢抓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积极申报城棚改任务15,621户,新建棚改小区13个,建筑面积达120余万平方米,配套提升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整治4个片区、2882户;抢抓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机遇,投资近2亿元,建成本庄省级示范小城镇山体公园、风貌整治、路网改造等项目,16乡镇围绕小城镇建设“8+X”配建要求,全面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心敬老院、标准卫生院、农贸市场、公共广场等达标项目238个。

抓高效管理,促城镇文明。为切实巩固建设成果,石阡县始终坚持做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健全城管规章制度,推行“城管+环卫+督查”的管理模式,改变城管不管卫生、环卫不管秩序的状况;实行主干道分段管理、次干道分线管理、巷道分片管理、领导干部分责任管理和定路线、定人员、定标准、定奖惩的“四分五定”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居住小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完善小区物业管理制度。

(本文图片由石阡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7-10-27 本报记者 李 斌 蔡大勇 申懋韬 贵州省石阡县以优势资源,突出个性特色,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乡面貌不断转变,城镇功能逐渐提升,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6652.htm 1 “国水阡城”新变化 慢生活体验在示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