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也
国务院关于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吉化)始终以“新中国化工长子”的情怀和“国企先锋”的担当,勇立改革潮头、破解发展困局、积极创新创造,在转型升级、振兴发展、融合地方的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6年,吉化在连续3年大幅度减亏的基础上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实现炼化业务盈利23.3亿元,上缴税金131.3亿元。今年1月~9月,实现炼化业务盈利32.15亿元,上缴税金103.3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成为地方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火车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吉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与世界同台竞技的改革创新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
从供给侧深化改革
“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企业。”吉化用这个市场基本法则,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吉化是一家炼油与化工高度一体化的生产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交给中国石油销售公司销售,自己并没有太多市场压力。
但吉化管理层清醒认识到,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能不能赢得用户信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供给侧”。吉化坚持“产销研”一体化,产品创新的“灵感”生成于市场,新产品再拿到市场去检验。
企业与市场的深度“化合”反应,生成的创新“灵感”敏锐而准确。
这种创新的灵感,将吉化乙烯产业链引向高端。乙烯被称为化工的“粮食”。粮食做成饲料和做成糕点,价值有天壤之别。吉化生产的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料,就是把“粮食”做成了“糕点”。
几年前,国内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吉化乙烯厂厂长石俊学回忆说:“进口管材料比普通高密度聚乙烯价格每吨高出3000元。如果我们生产这种产品,一年就能增加几亿元的纯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创新的动力。”
2012年,乙烯厂顶着市场激烈竞争和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艰难地迈出了PE100级管材料研发的第一步。乙烯厂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身兼数职,除了负责装置生产运行,还负责新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售后服务。
高密度聚乙烯车间主任曹晶磊对新产品研发生产过程记忆犹新。他说:“研发最大困难是反应器结块导致生产停车,试生产12个月停车8次。”乙烯厂紧急成立攻关小组,抽调主操、技术员20余人跟班收集数据,调整参数。对353个操作参数逐一对比,最终圈定8个重要参数,确定了固定4个参数不动,只调节其余4个参数的工作法,对产品指数、密度等15个指标加样分析3200余次。经过3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高密装置连续运行周期由不足2个月延长至6个月以上。
乙烯厂技术人员一直坚持走访市场,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对产品质量的反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艺,提升质量,管材料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
如今,吉化生产的“昆仑牌”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料占据国内近40%的市场份额,已经与进口产品价格持平,年产量从最初的几万吨达到27万吨,创造了零库存、零投诉的奇迹。乙烯厂还紧追市场需求,研发出大口径管材专用料、管件料等新产品。高密度聚乙烯装置从一个亏损的“无底洞”,变成了企业的“印钞机”。
坚持创新,吉化成功化解产能激增压力。
通用工程塑料ABS是吉化的重要产品,最初产能只有18万吨。通过项目建设,2013年底ABS产能猛增到58万吨,销售压力剧增。2013年以来,面对ABS产品杂质居高不下、批次间色差大、物料机械性能波动频繁等问题,合成树脂厂开展了以降低杂质为核心的ABS产品质量攻关。经过不懈努力,ABS质量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产品打入格力、海尔、美的等顶尖白色家电制造企业。2014年,合成树脂厂扭亏为盈后迅速扩大经营战果。2016年,产量为61.04万吨,同比增产13.8%。今年1月~9月,ABS实现账面利润19.38亿元,同比增加110%。
吉化合成树脂厂党委书记何长海介绍说:“做中国最好的ABS,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有了这样远大的目标,工厂在短短3年内,就将ABS打造成中国石油创效能力第一的化工单品。”
坚持创新,敢于同国际化工巨头同台竞技。
乙丙橡胶是一种替代天然橡胶的战略性产品,生产技术长期被跨国企业垄断。吉化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建设的5万吨乙丙橡胶装置,投产后便直面国际最高水平的竞争。2015年,吉化成立乙丙橡胶“产销研一体化”攻关组,重点在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牌号和专用料、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施专项攻关。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乙丙橡胶质量显著提高,产品成本大幅降低,新开发了5个市场需要的新牌号和专用料,服务水平得到了用户充分认可。乙丙橡胶装置产量由2015年的2万吨提高到2016年的4.69万吨,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满产满销,市场占有率由8%猛增至20%。
“让薪酬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激励作用,将人力资源向生产一线配置,充分调动员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人事处薪酬管理人员张静向记者介绍说:“通过持续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为公司扭亏为盈提供了有效保障。”
吉化构建以“效益奖、增效奖、安全奖”为核心,以“专项奖、兑现奖、总经理嘉奖”为重点的“3+3”奖励分配体系,并提出“三倾斜一接轨”的分配政策。“三倾斜”是指奖金分配向贡献大的生产单位倾斜、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一接轨”是指后勤服务等易替代岗位劳动力向市场价位接轨。按岗位贡献拉开分配差距,员工从过去“不想干、不愿干”转变为“主动干、争着干”,促进了二三线人员向一线流动,先后有300余名员工主动申请到一线岗位工作。
检测中心通过“工效卡”管理改革,将员工收入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有效益才有地位,有工效才有收入”,检测中心每名干部员工都树立起这种市场意识,各车间、班组、员工都主动联系业务,先后开发了四川石化、庆阳石化等企业检测业务,大连港一项储罐检测业务就赢利几十万元。去年,检测中心为吉林市一所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开出的一张发票,面额只有57元。大钱小钱一起赚,这个曾亏损超千万元的生产辅助单位,经过两年多努力变成了年盈利上千万元的市场竞争主体。
近年来,吉化每年自采物资约40亿元。公司商务系统实行管办分离,减少采购中间环节,权力相互制约,通过招标采购,过程公开透明,运用市场机制来降低采购成本,招标采购率、进口化工三剂直采率大幅提升。公司大宗原燃料、整机设备等大额物资全部从制造商采购,二级物资总体直采率已经达到90%以上。3年来,物资采购单位累计降低采购成本7.45亿元,相当于一个效益不错的工厂一年创造的利润。
坚持传承创新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吉化所属的任何一座工厂,都是一样的整洁优美;任何一座办公楼,都是一样的窗明几净。从公司领导到一线员工,吉化数万员工不仅在蓝色工装上保持形式上的一致,在精神上更是“聚合”成为有显著共性的“吉化人”。
吉化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传家宝”,坚持传承创新,为吉化人的精神聚合不断升温、催化,将老国企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源源输出的发展动力。
吉化以创建“四好”班子为载体,以强化两级班子思想政治和能力建设为关键,积极探索党委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的思路和方法,将党建工作目标与生产经营目标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公司党政班子强化“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理念,保持正确的投资方向,从注重上项目、扩产能,向更加注重盘活和优化存量转变,更加注重投资回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按照这一思路,近年来,公司党政班子围绕主业发展和提质增效,相继决策实施以炼油催化裂化、航煤装置拓瓶颈为代表的“十大”技术改造攻关,以ABS和乙丙橡胶质量攻关为代表的“十大”科技瓶颈攻关,以聚乙烯、丁苯橡胶为代表的“十大”新产品开发。3年来,累计决策实施了87个技改攻关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15%以上,年增效超过5亿元。在没有大的投资情况下,吉化却能不断生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他们坚持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相结合,打造过硬干部队伍。“当头羊不当羊倌”“舒舒服服当不了好干部”等理念深入人心,在技改攻关、结构调整、检维修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吉化各级干部冲在前、干在前,为员工做出表率。2015年,在柴油质量升级项目建设178天时间里,公司和炼油厂干部,白天跟踪现场工作,晚上8点钟开会,逐项研究解决瓶颈问题,两天的工作一天干,创造了同类装置建设时间最短、投资最少的纪录。
吉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务实扎实、载体丰富。打造“基层示范队”,提升基础管理。公司党委从近600个党支部中精挑细选,命名了12个基层建设示范队。示范队带头继承发扬“站队式”交接班、仿宋字记录、巡检串牌等吉化传统管理方法,带动基础工作水平提升。经过3年实践,12个示范队已经成为各项基础管理的样板,摸索创造出多项宝贵管理经验。有机合成厂丁苯橡胶车间实施的“在线成本控制的班组核算管理”,被评为中国石油“十佳”案例。示范队先后培养出17名公司级以上劳动模范,两人分别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评选“十佳”党支部书记,总结提升他们的工作经验,为基层党务工作者作示范,以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带动公司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
开展“党员素质提升”活动,带动员工基本功训练。发挥党员在学技术、提素质中的带头作用,开展党员导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活动,努力使党员成为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目前,公司一线班组长85%是党员,近两年表彰的40名劳动模范全部是党员。公司四届“十大金牌工人”、各类技能大赛获奖人员85%也是党员,党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坚强的支撑。
开展“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保障安全平稳运行。近几年,公司党委围绕保障装置安全平稳运行,设立1500多个党员责任区,包保1900多台关键设备,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有效延长了设备运行周期。
乙烯厂乙烯车间压缩机组岗位是公司“安全操作”模范党员责任区。他们运行维护的压缩机组,是乙烯装置的“心脏”,且没有备机,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全公司炼化生产带来巨大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乙烯车间压缩机组岗位内操有党员9人,个个责任心强、技术过硬,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丝毫变化都能及时洞察。在他们的精心维护下,机组安全平稳率由2011年的99.2%提高到现在的99.9%,确保了乙烯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党组织建设在吉化根深叶茂,企业文化则历久弥新,感染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
吉化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他们特有的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四种精神”,深入开展“四种精神”在我手中主题实践活动,争当“四种精神”红旗手蔚然成风。围绕“一个车间一个品牌,一个班组一个特色,一个岗位一个亮点”目标,打造特色基层文化,锤炼了队伍作风和品质。
今年5月4日,吉化命名表彰了第二届“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他们是“背山精神”代表人物化肥厂丁辛醇车间“丛强班”现任班长赵成浩,“麻袋毛精神”代表人物动力一厂锅炉车间运行三班值班长孟庆华,“矛盾乐精神”代表人物电石厂分析车间成品组班长张澜澜,“登天精神”代表人物合成树脂厂生产科科长李国锋。
他们勇于担当、勤俭创业、求实创新、忘我奉献,散发着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影响激励着身边每一名员工爱岗敬业,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1月~9月,吉化操作平稳率达到99.91%,有721项消耗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加25项,同比节能降耗7573万元。“大平稳出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的管理战略,在团队合力下得以实现。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吉化始终高擎“四种精神”的旗帜,始终保持“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在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内涵处处闪光。
承担央企责任
为社会分忧解难
在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吉化以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和改造力度,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努力扩大就业,真心真意帮助困难群体,保稳定、促和谐,为政府和群众分忧解难。
作为吉林省吉林市化工产业龙头,吉化以产品、技术、人才、公用工程等保障措施为支撑,推动了吉林化工园区建设,拉动了地方产业链条的延伸。
吉化在谋划自身发展的同时,把地方企业北方公司的发展也纳入规划,帮助其做大化工主业,嵌入吉化的产业链共同发展。围绕“三剂配套、副产品综合利用、化工产品延伸加工”3条主线,先后建成碳四芳构化、轻汽油醚化等20多个项目,使北方化工的市场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2016年以来,吉化销售给139家吉林地区各类用户炼化产品约300万吨,包括汽柴油、丙烯腈、ABS、聚乙烯、丁苯橡胶、乙丙橡胶、甲甲酯等70余种,销售额约150亿元。其中,销售给吉林化纤集团的丙烯腈占其总采购量的75%。四川光亚吉林分公司、城发集塑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星轮胎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企业大批量使用吉化的产品,与吉化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关系。
吉化还向吉林市近百个地方企业平价供应水、蒸汽、氢气、氮气等各类能源、原料,并尽可能采购地方企业的产品。很多企业以吉化的产品为原料,又以吉化为市场,镶嵌在以吉化为核心的一条产业链上,形成了一张循环经济网。
为加快推进汽车、化工两产融合,吉化自主开发了汽车工业用ABS系列产品、乙丙橡胶专用料产品、充油丁苯橡胶系列产品等。依托吉化橡胶产品资源,吉星轮胎一期750万条子午线轮胎已经投产,打通了两产融合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化工企业是排放大户。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排放标准。吉化牢固树立“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3年来累计投入近11亿元,先后完成污水深度处理、炼油厂催化烟气治理、动力锅炉环保升级改造等22项减排工程,每项工程都抢在新标准实施前建成投入运行。吉化每年开展“三级污染防控体系”完善和演练,开稳开好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公司总出水COD浓度降至50毫克/升以下,远好于国家规定的污水处理一级排放指标。大力实施环保隐患治理,加强点源治理项目运行管控,公司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2016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硫303吨,同比下降12%;减排氮氧化物557吨,同比下降33%。
吉化污水处理厂每年还处理社会企业工业污水30多万吨,处理居民生活污水1000多万吨,承担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环保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吉化污水处理厂已经成为吉林市北部城区的一个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
吉化消防支队不仅是企业安全的“守护神”,也时刻关注社会安全,积极参加城市火灾救援。他们还为居民提供打冰溜子、入窗开门、解救马蜂蜇伤、为停水小区送水等服务,赢得了居民由衷赞誉。
产业的配套融合、基础设施的共用共享、人才的引进输出,吉化与地方融合是多层次的,“宝石花”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则促进了企业与地方的情感融合。
吉化“宝石花”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现有志愿者2456人,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社区、养老院、特殊学校,活跃在植树节、儿童节、青年节、重阳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纪念日和日常的每一天,活跃在金鸡百花电影节、吉马赛等城市的盛会上。
志愿者们与140名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长期义务上门服务;与78名农民工子女建立助学助教关系,定期上门辅导作业和成长引导;为150余名特殊儿童捐赠衣物、书籍、玩具和生活用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持续为18个社区提供义诊、家电维修等17个便民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近万人。
2017年7月,在吉林市的抗洪救灾中,吉化最先向灾区提供大型机动车辆、水泵等急需抢险物资,而且派出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灾区参加抢险,帮助灾区运送紧急物资,送医送药、送水送粮到灾区。全体员工踊跃捐款捐物,大灾面前展现了中国石油和吉化对地方人民的无疆大爱。
在这个“劳模”辈出的企业,同样“好人”辈出。
动力二厂员工徐春吉在工厂是“三好”员工,走出工厂是爱心志愿者,积极参加造血干细胞采集宣传、敬老院日常关爱、重大灾害募捐、白血病儿童救助等志愿服务,荣获吉林省“志愿奉献好青年”称号。2015年至今,吉化先后有27人获得省市道德模范、“吉林好人”“江城好人”称号,34个集体和个人获得省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者称号。
2016年12月,吉化“宝石花”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全国2641家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成为吉林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企业志愿者团体。
吉化虽属央企,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吉化,从脚下这片土地汲取发展的资源和力量,也回馈着财富、文明与热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新时代,吉化勇当先锋、步履弥坚,敬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文配图由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