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完善生态节能领域事中事后监管

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是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建设重大举措。2016年10月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在各工作环节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督促全国28个相关省份的676个县级行政区及87个国有林区林业局编制实施负面清单,目前已有18个省份发布实施。

二是会同环境保护部环评中心,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各地上报的负面清单进行技术审查、复核,保障负面清单编制质量。

三是引导地方建立负面清单实施机制。例如,广西探索通过与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考核评价等相挂钩,推进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为落实节约能源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要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2013年至今,国家发改委连续4年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29个项目进行了现场检查,涵盖了电力、石化、钢铁、有色、煤化工、采矿、建筑、汽车生产等十多个行业,有效推动了节能审查意见的落实,发挥了能评源头把关作用,提高了社会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完善监管制度。按照国务院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决策部署,做好能评“放管服”工作,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进行了大幅修改,出台了《办法》,强化了对能评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

二是健全方式方法。采用随机抽选检查项目、优化检查工作程序、制定检查工作指南、公开检查结果等方式,能评监督检查工作不断规范。在开展能评监督检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告知地方和有关项目单位检查范围与内容、检查重点等事项;在地方自查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自查情况,组织检查机构重点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项目进行现场监督核查等,确保能评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学、有效。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国家发改委向全社会公开了能评监督检查结果,对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了曝光和处理。其中,对1个违规情节严重的项目撤销了节能审查意见;对违规情节较为严重的项目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将相关单位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开。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自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每年组织开展全国能评工作培训,对包括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地方节能审查机关、评审机构等从事能评业务的同志进行培训,就国家开展能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要求、重点内容和方式方法等进行解读,同时加强地方之间的经验交流,推广地方好的做法,提升地方开展能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017-10-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5049.htm 1 完善生态节能领域事中事后监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