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中部经济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 董 雪 王 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在原有资源禀赋基础上,抓住机遇、提早谋划,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寻找产业新定位,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各自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产业转型谋求蝶变

“抓住铜、延伸铜,不惟铜、超越铜”。安徽省铜陵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建市之初,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铜矿,主要从事采矿、粗铜生产等。如今,铜陵市通过推进产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产品由中低端原材料向中高端终端产品转变,延伸铜产业链,努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2016年,铜陵电解铜产量129万多吨、铜材产量170多万吨,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铜陵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和水泥生产基地。

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有着一系列高新企业的支撑。新华社记者在铜陵精达车间看到,肉眼几乎看不清的铜丝,正在进行涂漆工艺,每次涂漆厚度为3微米。这家公司原本是一个给家电企业配套的小车间,经过多年转型发展,成长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应用于军工、航天等高精尖领域。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既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也是现实问题的倒逼。在煤炭大省山西,由于煤价下行,一度出现“吨煤利润买不起一瓶矿泉水”“挖一吨煤亏十元”。转型之迫切,可想而知。

“煤炭现在离不了,明天靠不住。”5年前,山西长治县就意识到必须产业转型,摆脱煤炭依赖,确立“以地下促地上,以黑色促绿色”的转型战略,每上一个大的转型项目,政府就会提供10%的产业配套资金。经过艰难探索,长治县地面非煤企业总产值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5.7%升至2016年的16.5%,新兴企业擎起了经济发展的大旗。

2012年以来,山西省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煤炭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下降到50%以下。

转型之路,势在必行,但是,如何确保转型期经济增长换挡不减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江西萍乡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没有等待国家救济和输血,没有在低层面上修修补补,而是棋先一着,立足实际,以超前眼光布局产业,成功实现了经济动能换挡不减速。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型城市只有转型,企业才有活力,经济才会发展。

被称为“世界锑都”的湖南冷水江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改造升级,2016年荣获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优秀城市;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17.5亿元,财政总收入10.2亿元;2017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第三。

资源转型绿色发展

资源城市的转型,不仅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民生账。黄石持续推动发展思维从“唯矿恋矿”向“生态立市”转变。如今,漫步黄石街头,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宜人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戴了半世纪的“光灰城市”帽子被甩掉,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色,越发鲜明。

河南焦作为给大山“疗伤”,打响生态会战,413家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被取缔。同时,大山“伤口”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公园取代,环城森林体系初见雏形。

如今的焦作市,黑色逐渐退去,绿色正在生长。按照规划,未来5年,焦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城市绿地率在36.5%以上,到2020年把焦作打造成为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转型示范市。

协同并进争先恐后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经济总量逐渐跃升……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逐渐从中心城市“一马当先”步入城市群协同并进、“你追我赶”的新阶段,城市群对中部崛起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金秋九月,武汉新洲阳逻港一片繁忙,巨大的门机、桥机正开足马力装卸货物。近5年来,武汉平均每年新增一个千亿元产业。从2014年开始,武汉市GDP总量已突破万亿元,重返“新一线城市”行列。

城市辐射力,关键在产业。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吸引资源和产业集聚,进而拉动区域整体发展,逐渐成为中部地区破解“中部塌陷”的一大路径。

合肥近年来主攻新型显示产业,逐渐形成涵盖上游装备、材料,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从业企业超70家,完成投资超1200亿元。

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说,合肥都市圈以占全省1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5%的人口,创造了34%的地区生产总值,核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今年伊始,南昌就召开全市产业推进大会,全市上下强攻工业。今年上半年,南昌市GDP、工业投资等6项指标增速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发展势头强劲。

武汉、郑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长沙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合肥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中部省会城市发展“一马当先”,驱动地区竞争日益“白热化”。

以合肥为中心构筑高铁1小时通勤圈,以郑州为中心构筑高铁“半小时”核心圈,长株潭城际铁路、武九高铁开通运营……近年来,中部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互联互通,中心城市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除此之外,中部城市群还推动公积金异地互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生活一体化建设,形成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牵引力”。

“生活圈”拉近助推中部“经济圈”做大。过去三年,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四座城市企业相互投资数量就增长了五成至一倍。今年4月,这四座城市进一步商定,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化、产业发展协同化等举措,推动协调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作为中部地区一体化探索的先行者,2016年,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2.8%的土地,实现全省43.8%的GDP、40.3%的地方财政收入,成为带动湖南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发展助推中部经济体量逐年跃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地位不断提高。

城乡一体寻求突破

中部地区是我国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出地。落实“3个1亿人”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中部大有可为。

去年底国家公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中,中部被赋予“一中心、四区”的新战略定位。其中一个定位便是“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

在中心城市驱动下,中部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日益增强,劳动人口有了更多就地就业机会。以南昌为例,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制造,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手机零部件产品80%可在南昌或周边配套。一些配套企业逐渐外溢至周边县市。

依托城市群发展,中部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特色乡镇建设,并鼓励其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位于晋东南的巴公镇,曾是传统煤铁大镇。两年前,巴公镇入选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行扁平化管理。巴公镇设立的山西首家镇级金库,去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亿元,一批路网改造等民生事业启动,逐渐实现“由镇到城”华丽转身。

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城乡公共服务日趋均等化,助推中部地区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中部城市群正在谋求“新突破”。

2017-10-09 董雪 王宇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4208.htm 1 中部经济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