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传承苏州工匠精神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落户江苏常熟

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与东方红木有限公司联手复原的红木蝶几

9月28日,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基地”正式落户江苏常熟。

首届“中国戈汕红木文化研讨会”,吸引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东南大学等机构专家学者参加。

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艺术传承保护基地副主任姚向东(左)向故宫博物院专家颁发聘书。

□ 本报记者 赵庆国

紫檀花梨红酸枝,长几短凳雕花床——这些古老的家具符号与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一样,代表着中国文化风雅清秀的一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作为传统美学中的两大巅峰之地,为中华民族贡献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瑰宝,其中以红木为原料、制作精美的苏州家具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苏州是传统明式家具的发源地,这得益于郑和下西洋给附近港口带回的数量庞大的红木资源。苏式家具构思巧妙、做工精美,其“材美工巧”“清新隽永”的审美情趣一直影响着中式家具的发展和变化。2006年,“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式家具的传统制作技艺,俗称“苏作家具”,指的就是苏州、松江一带地区所生产的古典家具。

苏式家具名扬四海,但本地区有数以百计的红木家具厂,究竟谁来担纲“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和领头羊?9月28日,经过有关机构反复考察推荐,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基地”正式落户江苏常熟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在揭牌仪式上,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和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分别宣读了有关批文,随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戈汕红木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东南大学等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苏式家具文化的发展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基地负责人冯朝雄介绍,苏作家具作为明式家具的核心代表,其选材、工艺、造型和韵味体现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苏作红木家具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常熟人戈汕就在作诗画画之余,对家具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戈汕,字庄乐,善画,钩染细密,得北宋人画风。又能诗,兼善篆籀书,是那个时期“虞山印派”的领军人物。《常熟县志》记载,“戈汕造蝶几且有谱”。《蝶几图》成书于万历丁已年(1617年),是较早有书面材料可考的苏式家具制作文献之一。“蝶几”是三角形和梯形的几,蝶几尽三六之法,方七尺或六尺,可短可长,形状为斜、半斜、长斜等三角形。

冯朝雄说,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需要大力挖掘那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苏州一直十分重视对苏作家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此前,研究者们对苏州园林和朱家角等古镇文化进行过系统研究,从设计布局、内置摆设、家具归类整理过程中发现了蝶几等几种目前已濒临失传的苏作家具样式,后经查阅海量古籍,终得蝶几原图,并在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进行了制作复原。

据悉,作为苏作红木家具重要基地的常熟市,家具制作历史久远。在改革开放之前,常熟制作的红木家具曾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有“中国红木家具之乡”的称誉。近年来,常熟市通过对苏作红木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理论研究,建设了红木文化艺术馆、复原了濒临失传的戈汕蝶几家具、组织民间工艺大师与台湾雕刻大师一起完成了木雕版《富春山居图》合璧巨作等,研究与保护并举,发扬和传承了苏作红木文化。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基地落户后,将定期举办高层论坛,开展专题培训,构建苏作红木学术理论体系;深层次挖掘苏作红木精深的文化内涵,努力创建当代苏作红木的文化理念;深化总结苏作红木的传统手工技艺,努力开发红木现代加工制造工艺,全面提高苏作红木的工艺生产水平。

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艺术传承保护基地副主任姚向东表示,“苏作红木家具传承百年,但光有复制性的‘传承’不足以推动整个苏作红木文化家具的发展。”今后中心将以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和创作推动为抓手,在保护传承苏作技艺、特色样式的同时,组织创新设计,引导策划推广,构建苏作红木学术理论体系,转化和传播苏作红木的品牌文化建设和发展。

据介绍,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基地”的成立,离不开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等学术机构的大力推动。苏州市中外名人研究会秉持“研究名人,启迪众人”的宗旨,立足苏州传统文化,对苏作家具文化进行过系统研究。着重从历朝吴地园林及居家内置苏作家具的制作题材中溯源发掘并整理,对装饰、包镶、雕刻制作传统工艺进行挖掘和传承。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在现代苏作红木技艺的基础上,学习融合苏作红木家具的精髓,秉承传统榫卯构件以及浮雕、线刻、嵌木、嵌石等手法,继承并发扬了苏作红木严谨细腻的工匠技艺。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与东方红木有限公司联手复原的红木蝶几,长短方圆,可随意自裁,犄之角之,宜于曲栏斗室,叠起来不占空间,张开来可坐满堂人,两三个人到十多个人都可以使用。在明代,蝶几是上层社会饮宴、书画、琴棋、吟诗等享乐使用,实用之余,转为清玩,变桌为板,实为“七巧图”的前身,它的出现对后来组合家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配图由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和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提供)

2017-10-09 赵庆国 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落户江苏常熟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4156.htm 1 传承苏州工匠精神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