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厦门市思明区深耕市集经济:以“一街一品”激活消费新动能

2025-07-18 11:36:50 来源:改革网 林闻

改革网讯   夏日的厦门思明区,从商圈广场到社区街角,一顶顶帐篷、一排排摊位正编织着城市的烟火图景——手作咖啡的醇香混着非遗手作的古韵,特色农产品的鲜味裹着年轻创客的巧思,创意市集以“小而美”的姿态,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引擎”。

近年来,思明区立足“一街一品”定位,通过政策引导、场景创新、品牌培育,推动市集经济从“零散式”向“矩阵化”升级。2024年,全区累计举办各类主题市集超300场,这些“流动的消费场景”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体验,更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因子”。 

▲市民游客在“梧有好市”品牌市集上购买特色产品

从商圈到社区:市集经济“遍地开花”

清晨的梧村街道果壳街区,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梧有好市”的摊位上。武夷山熏鹅的焦香、莆田南日鲍的鲜甜、三明野生红菇的菌香,与龙涓红曲酒的醇厚交织成一场“舌尖上的福建”。

“这红菇的香气,和外婆炖的鸡汤一模一样。”从三明来厦工作的陈心怡蹲在摊位前,仔细挑选着家乡特产,“以前想找这些山货得托人带,现在家门口就能‘赶集’,太方便了!”

这场由果壳街区与福建省供销社联合打造的市集,汇聚了省内8个地市、近90位新农人带来的500余款特色产品。“我们调研发现,年轻人对‘市集赶集’的兴趣远超传统菜市场,这与商圈‘年轻、创意’的定位不谋而合。”果壳街区企划总监黄雅静介绍,3天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销售额突破70万元,“更关键的是,市集带来的客流反哺了周边商户,很多逛市集的游客转头就去街区餐厅、咖啡馆消费,真正实现了‘流量’变‘留量’。”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思明区已成常态。从中华城的国潮文创市集,到沙坡尾的滨海主题市集,从金安社区的便民服务市集,到白鹭洲公园的夜间灯光市集,市集经济正从商圈向社区、景区、公园等“城市神经末梢”延伸,成为消费场景的重要补充。

聚焦年轻力:市集成为“社交新场域”

“为了这杯‘厦门限定’创意咖啡,我排了半小时队!”在刚落幕的“众乐乐咖啡艺术节”上,市民程莺举着咖啡,手机镜头对准杯身的拉花——这是她连续第四年“打卡”这场咖啡盛宴。

这场起源于厦门的咖啡市集,如今已成长为华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IP。“今年我们扩大了场地,新增咖啡杯测、专业赛事等活动,70%的参展品牌是首次来厦。”品牌联合创始人黄小靖透露,6月活动期间,市集多平台话题浏览量超2000万人次,吸引近12万人次到场,带动周边商圈消费近800万元,“更难得的是,很多外地咖啡爱好者专程来‘朝圣’,市集成了厦门的‘城市名片’。”

市集的“年轻力”不仅体现在消费数据上,更在于其社交属性。“在这里,你可以和摊主聊咖啡豆的烘焙技巧,和同好讨论拉花心得,甚至现场报名参加手冲比赛。”程莺说,“赶集”早已超越了购物本身,成为年轻人交流、体验、打卡的生活方式。

来自长沙的游客徐露对此深有共鸣:“每到一个城市,我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创意市集。它们不像商场那么‘商业’,反而更‘接地气’——有本地特色的手作、有摊主的故事,这种‘小而精’的体验,正是年轻人追求的个性化。”

政策护航:市集经济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升级”

市集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早在2019年,厦门就推出“摊规点”管理模式,将流动摊贩纳入“定时定点”统一管理,既保留了烟火气,又规范了经营秩序;2022年,面向沿街店铺推出“跨店经营”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商户在指定区域“外摆”,进一步释放了商业活力。

今年出台的《厦门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更明确提出:鼓励景区打造创意市集等新消费场景,支持沙坡尾、官任等街区拓展夜间经济,培育网红夜市。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市集经济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3年“好市开缘”中秋市集两天销售额突破2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增长30%;2024年官任国际社区美食嘉年华吸引15万人次关注,评选出的“十大美食商家”成为游客“打卡指南”;2025年“哩贺·嘉莲里”面包市集4天拉动消费超100万元,商场客流量突破30万人次……市集经济正从“补充业态”升级为“增长主力”。

“市集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长期培育的‘新生态’。”思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品牌化、专业化、在地化、常态化”方向,通过政策扶持、场景创新、品牌孵化,打造更多像“梧有好市”“众乐乐咖啡节”这样的标杆IP,让“小市集”持续释放“大能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赶集”到“爱集”,从“消费”到“体验”,思明区的市集经济正以“烟火气”聚“人流量”、以“新场景”促“新消费”,在方寸摊位间,书写着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故事。(林闻)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