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在福建泉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泉州市供销社正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从田间地头的“田保姆”到文旅融合的“新地标”,从科技赋能的“智创农庄”到城乡共荣的“生活圈”,供销社人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供销合作社的使命担当,编织着一张覆盖城乡、联结产销、融合文旅的乡村振兴“共富网”。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田间涌动创新潮
春风拂过闽南大地,泉州市供销社的创新实践在田野间蓬勃展开。南安市的广袤田野上,“农耕保姆”服务站的庄稼医生们,运用先进的土壤检测仪器精准分析氮磷钾含量、酸碱度及有机质,为农户量身定制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让每一粒肥料物尽其用。安溪县铁观音茶园的上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智能喷洒系统的无人机低空盘旋,精准识别茶树长势与病虫害,均匀喷洒生物农药,茶农老李欣喜于省时省力与品质提升。而在永春县的“供销智创农庄”,一场农业革命悄然进行: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蔬菜青翠欲滴,水培营养液循环流动;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环境参数;一体化烘干机延伸产业链条。负责人小陈介绍,这里融合智能感知网络与先进技术,打造了集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网络畅通城乡脉络,服务直达惠民生
泉州市供销社深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惠及民生。他们构建起一张覆盖城乡的农资保供网络,11个区域农资配送中心和1867个经营网点如同毛细血管,将优质农资精准输送到田间地头。德化县小山村的村民老张对准时抵达家门口的供销社农资配送车赞不绝口:“方便又实惠!”同时,创新服务深入城市社区。丰泽区东海供销社打造的“阳台农业”,将省农科院研发的轻量化种植土与模块化种植箱结合,居民通过手机APP轻松管理“空中菜园”,在宝珊花园等社区重拾种植菠菜、丝瓜的田园乐趣,并缓解建筑负荷。这一模式更延伸至校园,自2019年起,东海供销社为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等教育机构设计种植区,将农业体验融入儿童教育,带动“沃土空间”品牌设备销售,形成“服务+产业”双赢链条。
文旅激活品牌价值,融合焕发新生机
供销社的品牌活力在文旅融合中璀璨绽放。石狮市红塔湾海岸,由供销社打造的福建首个海岸烟花文旅地标上演璀璨烟花秀,与海面交相辉映,吸引数万游客。配套的徒步、夜市等活动形成“烟花+夜游”联动效应,单日吸引人流超12万人次,点燃城市“夜经济”。省级非遗“武夷清源茶饼”成为联结城乡的文化纽带。隶属丰泽区供销社的泉州市茶叶公司坚持古法12道工序,融合武夷岩茶与20余味中草药精制茶饼。夏季街头奉茶点、华侨大学实践基地让学子体验技艺,“茶香簪花”等活动更使其成为蟳埔民俗村的时尚符号。品牌化与数字化双翼齐飞,“海丝供销优品”助农展示中心在东海落地,依托全市140余家基层社与邮政物流体系,构建“线上云仓+线下展厅”直供平台,汇集安溪茶油、德化淮山等本土农产及三明沙县拌面、龙岩地瓜干等协作特产。通过“24小时直达物流”与助农直播,市民“一站式”购齐山珍海味,农户直连消费终端。2025年全市供销系统农产品销售额已达54.27亿元,实现田头到餐桌。供销社还将非遗茶文化深度嵌入蟳埔渔村、西街等文旅地标,打造集展示、研学、展销于一体的茶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品茶饼、观茶艺、解工艺,“供销+文旅”模式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并促进消费增长。
智创引领未来图景,融合擘画共富路
面向未来,泉州市供销社擘画智慧农业新蓝图。“供销智创农庄”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规划采用“1+5”模式(基层社+公司+农民农机合作社+庄稼医院+乡镇惠农服务中心+农户),建设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智能感知网络将实时监测农田数据,无人机进行精准巡田,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以“数字农业”新场景重塑传统生产方式。如今的泉州市供销社,已转型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担当产业融合的“催化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用智慧农业点亮未来。在这张越织越密的“共富网”上,供销社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为农、务农、姓农”的初心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供销答卷。(朱璇 黄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