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莆田,像一本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韵味。而国家二级博物馆莆田市博物馆,恰似镶嵌在这座城市中的一颗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闪耀,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文化记忆。近日,恰逢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日,莆田市博物馆迎来了2件书法瑰宝。
其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的行书《雁阵塔》(137cm×68cm)。王汉斌,出生于1925年8月,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汉斌的《雁阵塔》题字笔势宛如灵动的蛟龙,洒脱自如,恰似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书写者的万千情感与深厚功力。凝视之间,仿佛能看到雁阵塔那神秘而庄严的身影,听到历史的风在搭墙间呼啸而过,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另一幅,则是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项南题写的《登瀛阁》(38cm×24cm)。项南(1918-1997),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党的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7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项南的《登瀛阁》字迹刚劲有力,宛如铁画银钩,却又不失灵动之美,仿佛是一位侠客在江湖中挥洒自如。透过这字里行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登瀛阁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它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这两幅书法作品真迹,此前一直被郑金铸同志悉心收藏。影印件分别镌刻在新落成的雁阵塔和制作匾额悬挂在雁阵山宋代状元黄公度读书处登瀛阁之上。
郑金铸出生在莆田新廿四景《雁阵归舟》的鳌山村。笔名“擎柱”,作家、摄影家、书法家,被誉为新闻界“三把刷子”的高级记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市报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峡民生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莆田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莆田市诚信书画院院长,湄洲日报社高级记者,原副社长兼今报总编辑。
近30年来,先后斩获各类新闻、文学、摄影、书法奖100多次,正式出版《涵江潮》《情系闽中》《十年放歌》《壶兰走笔》《梦恋家园》《沃土深情》以及《郑金铸马运根摄影作品集》《中国摄影家看世界——郑金铸摄影作品集》等8部散文、报告文学和摄影作品集,先后蝉联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地市报十杰摄影记者”,被授予“中国优秀摄影家(十杰)”“中国地市报十杰社长(总编辑)”“福建省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福建省自学成才奖”“福建省职工艺术家”等荣誉称号。2次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奖,受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王光英、原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的接见。中国记协原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后3次为其题写书名和贺辞。《中华新闻报》《福建日报》《福建青年》等报刊先后报道过其自学成才的事迹。
郑金铸怀着对家乡文化事业的赤诚热爱与坚定支持,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这两件珍贵的藏品全部捐献给莆田市博物馆。让这两幅书法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从此,它们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得以与广大市民和游客亲切见面,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欣赏到这些艺术珍品,感受书法艺术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莆田新廿四景的《雁阵归舟》中的“雁阵塔”和宋代状元黄公度读书处“登瀛阁”的不朽故事。
莆田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一直以来肩负着收藏、展示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精心呵护着每一件藏品,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生命。此次新增的两幅领导和名人书法作品,无疑是为博物馆的馆藏宝库增添了两颗耀眼的明珠。它们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种类,更为研究书法艺术、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捐赠当日,莆田市博物馆副馆长许峰、莆田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副研究员黄文格出席仪式并为郑金铸颁发了收藏证书,莆田众多书画艺术界人士出席了捐赠仪式。(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