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厦门举行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 展现“魅力城市”生态答卷

2025-05-23 10:25:34 来源:改革网 林冰冰 陈智勇

改革网讯 5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深入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持续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昨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在厦金大桥(厦门段)思明区段,开展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

 

当天,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厦金大桥项目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的措施与进展,详细展示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所作努力。现场还设置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海洋物种科普宣传展板,并由专家学者向与会代表讲解其生态价值与保护现状,增强公众了解与保护意识。

在黄厝海域文昌鱼外围保护区,与会代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参与了文昌鱼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10万尾文昌鱼,为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注入新活力。据悉,去年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已累计放流包括中华乌塘鳢、大黄鱼等7个物种,约3.16亿个单位,超额完成中央财政资金项目考核任务,有力推动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近年来,厦门市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开展生态样地调查工作,组建专业调查团队,围绕水体、城乡、农田、海洋等类型开展系统调查。截至目前,厦门已掌握包括1119种植物、1342种海洋动物、402种野生鸟类在内的详尽物种数据,成为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的重要支撑。厦门市生态环境局表示,首轮城乡鸟类多样性调查已顺利完成,后续将开展数据归集与物种分析,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体系。

保护生态安全,厦门也在不断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网”。厦门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全面排查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延伸至市级保护区域。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地排查与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100%。在防治外来入侵物种方面,厦门也频出实招,例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防治性采伐、红树林病虫害调查等均稳步推进,有效遏制生态威胁。

从湾区综合治理到生态红线划定,厦门始终以系统思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该市实施7座海堤改造,推进5个湾区综合整治,持续推动红树林修复和小流域生态补水项目,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超过6万公顷,园林绿地1.8万公顷,为构建山海城融合的生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离不开全民参与和广泛宣传。在栗喉蜂虎保护区,观鸟活动成为市民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孩子们通过直观体验感受到保护海洋精灵的紧迫;在张埭桥水库,鸟类知识现场科普激发公众对自然的热爱。厦门多部门联动,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发布科普内容,推动线上线下宣传融合。志愿者走进社区街头,广泛分发宣传资料,倡导全民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绿色、可持续的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厦门也获得众多生态荣誉。2016年,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办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2022年至2023年,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连续获评福建省“自然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实践基地”;2023年,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普法微视频在全国评选中荣获优秀奖。2024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厦门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成功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

走进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这片厦门最大的人工红树林如翡翠般镶嵌于海中,白鹭在林间自由飞翔。厦门通过“坢泥技术”、微地形重塑等手段,科学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红树植物成活率超85%。生态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分别增长2.4倍,生物量大幅提升,生动诠释生态修复带来的实际成效。

在五缘湾,自然与城市同频共振。多年来,厦门通过破堤还海、陆源污染整治、湿地修复等一系列举措,让昔日的围垦区蝶变为珍稀动植物聚集的生态湾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设立于城市中心,为厦门构建起一个兼具科研、观赏与教育功能的自然课堂。如今,五缘湾已成为“厦门市民最满意公园”,并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优秀案例,2024年还获评福建省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厦门,这座山海相依、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深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样本、厦门方案。(林冰冰 陈智勇)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