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做实山海协作
——福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探索与时代新篇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基地
山海协作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山海协作理念和实践一脉相承。深入学习、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海协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对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山海协作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福建山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如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是全省区域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山海协作,强调山海协作是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抉择;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统一市场形成的现实需要;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山海协作联动发展上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注重建立互利共赢协作机制,增强山海协作生命力。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机制建设,建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机制,搭建协作平台,提升山海协作的实效性、长效性。在厦门工作期间,带队到建阳地区(现南平市)考察,签署《厦门市建阳地区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协议书》。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亲自带队参加闽东北经济协作区横向经济恳谈会。任福州市委书记后,先后推动建立了闽东北经济协作区联席会和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按照“区域联动、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协作模式,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推动协作。到省里工作后,组织55个省直单位赴全省9个地市进行了8个月的调研,推动福建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建立全省山海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并担任召集人,建立全省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制度。此后,为进一步落实山海协作,推动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推进山海协作的若干意见》,推出40条政策举措,包括推进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山海产业转移项目的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制度等,为推动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注重产业科技分工合作,强化山海协作支撑力。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就十分重视从产业科技入手做实山海协作,在明确区域分工基础上,推动技术扩散和产品精加工,发挥省、市科研机构作用,引进推广良种,提供出口创汇渠道,发展贸工农经济体系,着力走出一条山海协作的特区农业新路子。在宁德工作期间,亲自策划推动与其他地市进行劳动、资金、技术的组合与协作,着力提高企业和地区生产力水平。到省里工作后,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互补、联动发展”原则,大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山海之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合作,促进山海资源优化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建立山海协作项目储备库,扶持发展一批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培育一批企业山海协作示范工程。鼓励沿海地区和城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山区挂钩,共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向山区推广和扩散实用科学技术。为落实国家确定的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任务,习近平同志带队赴宁夏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帮助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建设闽宁镇,大力推广福建菌草种植技术,积极引导福建企业投资,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共同富裕新路。
注重基础设施联通畅通,突破山海协作瓶颈制约。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交通、通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山海协作中的先行作用。在省里工作期间,强调山区要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实现打开山门、主动出击。组织研究提出加快山海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指出加快基础设施的山海联动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大力推动福宁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赣龙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获批开工,温福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十五”计划,极大缓解了山海协作中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为促进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注重区域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山海协作活力动力。习近平同志始终重视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山海协作中的区域市场体系建设,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要建立大生产、大流通格局,促进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交换、协作、联合。加快推进山海协作,有利于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克服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弊端,发展大生产,促进大流通,使山区和沿海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按照经济规律合理配置,不断拓展山海经济发展空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尽快建立起一个健全、完善的山海共同市场体系,更快地推动山海之间的联动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与干部交流,筑牢山海协作人才根基。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在山海协作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山区沿海间的干部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在福州工作期间,促成宁德和福州定期互派干部交流锻炼,强调地处山区的永泰等县要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到省里工作后,反复强调要把人才的选拔、交流、培养工作作为山海协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来抓。积极推动省直单位、沿海地区和山区之间加强干部交流,将沿海地区的市场观念和开放意识引入山区,推动建立城市和沿海地区专业技术干部轮换到山区工作制度,开展专题研讨后在全省推广南平市向农村下派科技特派员、村党支部书记、乡镇流通助理的经验做法,有效缓解了山区人才不足问题,为推动山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重社会事业共同发展,增强山海协作成果共享性。习近平同志在推动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工作中,十分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提出要制定工作目标,促进山海社会事业共同发展。推动对山区科技发展的投入,鼓励沿海地区和城市科研单位与山区挂钩,共同促进山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沿海地区与山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大力扶持山区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提高教育“两基”达标成果。推动省直和沿海地区医院发挥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支援山区医院,提高山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2001年2月,在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十五’期末,努力使山区成为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生态经济发展较快、中心城镇带动作用较强、人民生活逐步宽裕的地区”。
二、福建山海协作理念和实践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亲自系统谋划和推动实施了一批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这是对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山海协作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的深化和拓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始终坚持以战略、规划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启示我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务必观大势谋大局抓好顶层设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亲自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把山海协作联动发展作为推动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全省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样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展现了坚持系统观念,以战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和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启示我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务必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强调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部署积极发展山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样将发展目的立足于改善民生福祉,如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要求加强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以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均衡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着力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启示我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务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强调山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保护耕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样坚持生态优先,重视永续发展,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始终坚持增强区域内生增长动力,启示我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务必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以较大篇幅阐述调整优化山区经济结构,强调要推动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山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样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始终坚持各展所长发挥区域资源要素优势,启示我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务必要因地制宜用足用好各地禀赋条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推进山海协作时强调,“从沿海来看,沿海的人文、区位优势突出,可为山海协作架设开放的‘窗口’,雄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以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优势可以为山海协作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就内地山区而言,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 资源,为沿海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充分考虑各地禀赋条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力鼓舞和引导相关地区强化发展信心,立足本地探索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形成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福建着力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山海协作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精神,始终沿着习近平加快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坚持与时俱进,持续做深做实山海协作。2014年以来,福建全省落实山海协作资金50多亿元,在产业合作、招商引资、人才交流、民生事业、社会帮扶等领域实施协作项目近2200 个。通过实施山海协作,福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列。一是交出了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完善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制度,创新资金帮扶输血模式、产业帮扶造血模式和多元协作模式,从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干部交流等多领域补强山区薄弱环节。十年来,山区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7.5%。二是构筑了山海外联内畅“大动脉”。基本建成“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率先实现全省铁路环形闭合,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水平全国领先。所有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直接通邮率和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100%,山区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三是拓展了山海产业发展“新空间”。创新合作模式,谋划推动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加快建设产业飞地、科创飞地。2023年,23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700.26亿元,3个产业飞地新落地项目44个,总投资78.7亿元。四是打造了山海互利共赢“联合体”。推动沿海优质资源加速向山区辐射延伸,教育方面沿海与山区县间建立教育帮扶机制;创新方面集中打造了高端药物制剂、稀土功能材料、轻合金技术等一批山海协作创新中心;医疗方面组建周宁县医院与医大附一医院等一批跨区域特色专科联盟。
坚持核心带动,做大做强福州、厦漳泉都市圈。充分发挥省级层面协调作用和福州、厦门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都市圈建设协调机制,共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同城优质生活圈、共营绿色美丽生态环境。福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占比已超过1/3,厦漳泉都市圈以全省1/5的土地贡献了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一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F1线加快建设,开工建设福莆宁F2、F3线长乐机场段,建成厦漳泉城市联盟路,打通厦漳泉都市圈三市高速快速通道,形成“两纵三横”高速骨干网,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二是产业协作实现互利共赢。罗源湾、三都澳新能源和不锈钢产业集群加速共建,福州与莆田深化新型显示产业链合作;厦漳泉都市圈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泉片区,打造厦泉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建设厦泉(安溪)经济合作区、厦漳(长泰)科技创业园,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圈内人力资源、科技服务、设备等各类资源共享。三是公共服务加速共建共享。福州都市圈政务服务95项事项实现“异地代收代办”,都市圈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88.7%,“一趟不用跑”占比94.6%;福州三中等25所优质中小学与都市圈42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送教送培活动,都市圈同级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工作进一步深化,都市圈肝病专科联盟、儿科联盟、骨科专科联盟加快建设。厦漳泉都市圈成立厦漳泉儿科医联体,建立跨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同城化应急管理平台,实施医学影像和检查报告互认制度;建立名校名师对口支援、师资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结对等山海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三市参保信息共享实现社保无障碍转移接续、医疗信息“一卡通”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坚持补齐短板,大力推动全省老区苏区发展。牢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不能忘记他们为解放全中国所立下的功勋”,持续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规划》《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省内挂职交流对闽西革命老区实行全覆盖,不断叠加帮扶政策,初步建立了新时代支持福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先后争取到国家对福建老区苏区建设重大政策支持。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闽西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支持龙岩与广州、三明与上海深化对口合作。将龙岩和三明12个县(市、区)纳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
四、奋力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福建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实见效,在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山海协作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中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福建新篇。
健全山海协作体制机制,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活力。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加大对山区转移支付和生态、粮食主产区等各类利益补偿力度,强化要素支撑和保障机制。探索创新“飞地经济”模式,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山海协作发展“飞地经济”的政策举措,支持经济较发达地区到对口协作帮扶地区设立产业飞地,推动山海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承接载体,加快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加大空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重大产业布局。建立帮扶资金筹集使用机制,鼓励沿海发达地市每年安排一定规模对口帮扶专项资金,用于山区帮扶项目建设和兜底救助性支出。项目建设以造血式产业类项目为主,增强被帮扶市内生动力。兜底救助性资金则主要用于被帮扶市易致贫返贫群体的兜底救助。建立完善干部人才互派交流和选派使用机制,选派产业、招商、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山区开展帮扶工作。完善统计核算和指标分配制度,不断健全政策制度,进一步突破行政界线约束,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本、公共服务等分摊机制。
推动都市圈和协同发展区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支撑。强化龙头引领带动,推动福州强省会战略、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高质量联动发展等重点区域建设发展,进一步提升两大都市圈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协同发展,以都市圈建设辐射闽东北、闽西南两个协同发展区建设,积极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形成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两极: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两带: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三轴:福州宁德至南平山海发展轴、泉州莆田至三明山海发展轴、厦门漳州至龙岩山海发展轴;六湾区: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的发展布局,构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推进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落实落地倾斜支持政策,进一步抓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对口合作,推动落地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合作项目。鼓励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培育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鼓励发展稀土、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倾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老区苏区铁路、公路网,打通交通“大通道”、畅通“微循环”,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深化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革命旧址群等保护建设。巩固绿色生态优势,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加强生态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