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4月24日,泉州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全面部署新一轮改革举措,明确提出力争在一至两年内打造营商环境“泉州模式”,推动全市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此次大会以“改革”为核心,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四大维度,推出多项创新改革任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为会议现场 朱璇 摄
大会明确提出,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头部城市,借鉴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重构营商环境改革框架。改革聚焦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十大领域,同时提出“无证明城市”建设目标,通过直接取消、数据共享、部门协同等方式,推动高频证明材料免提交,实现政务服务从“群众跑”向“部门跑”的转变。
以晋江市为例,作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县(市),该市率先落地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企业跨区迁移办理时间从一周压缩至十分钟,材料提交量减少六成,极大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
市场活力:破壁垒促公平,培育新质生产力
改革聚焦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提出多项重点任务。一方面,打破准入壁垒,探索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开展营业执照与许可证件联动注销改革,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另一方面,保障公平竞争,建立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机制,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政策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改革还提出优化交易服务,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强化招投标全过程监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一小时灵活就业圈”,建成线下市场和服务点;强化人才支撑,开展重点产业订单化培训,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创新金融服务,建立企业融资“白名单”,推动“泉州增信贷”“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法治护航:打造“泉护企”法治品牌
改革强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部署知识产权保护、文明公正执法、提升审执质效、完善纠纷化解、构建破产审判体系等五大任务。通过设立涉外知识产权诉调对接办公室、建立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制度、升级跨域诉讼服务、完善纠纷化解机制、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国际化升级:建设海丝先行区
改革聚焦“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降低港口物流成本、提升口岸服务质效、完善跨境电商体系等四大举措。通过推动晋江陆地港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落实港口集装箱扶持政策、建设泉州口岸电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和石狮国际轻纺城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措施,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化赋能:打造“泉服务”掌上平台
改革以数字化技术畅通惠企便民渠道,推出政务“泉速办”、数字“泉服务”、融资“泉信融”、法治“泉护企”、政策“泉惠企”等五大品牌服务。通过完成“无证明城市”试点、上线多项便民利企服务、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建立企业法律服务专员制度、上线“政策找企”升级版等措施,实现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
政企携手:传承“晋江经验”,共绘发展蓝图
市委领导强调,营商环境改革需政企同向而行。大会提出,各级各部门要当好企业“合伙人”,在政策供给、环境塑造与企业诉求、市场需求之间寻找共振点。以晋江市为例,该市通过“前置化返投招商”模式,引入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庞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企业界对此反响热烈。某个以新材料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会释放的改革信号让企业更加明确创新方向,推动企业在防腐、防火等涂层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经营状况稳步上升。
下一步,泉州将围绕“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的新质生产力空间格局,推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通过重大招商项目,进一步夯实民营经济根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次大会以改革为笔,擘画了泉州营商环境的新蓝图。从“无证明城市”到营商环境创新体系,从法治护航到国际化升级,泉州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书写营商环境改革的“泉州答卷”,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朱璇 黄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