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3月27日,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秀东村文化会客厅主体——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旧址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云参观”活动正在举行。镜头前虽无游客身影,但通过实时连线,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黄埔区百余名师生与红军学校旧址“云端”相聚,共同参与“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这场跨越山海的云端连线活动由龙岩市新罗区与广州市黄埔区两地宣传部门等单位共同主办,由新罗区大池镇党委协办,是新罗区、黄埔区两地对口合作中“‘红埔’与‘黄埔’的精神接力”。
活动以纪录片《黄埔军校的峥嵘岁月》为引,带领师生们回顾了在国共合作背景下黄埔军校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深远影响,聚焦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关键作用和革命豪情。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通过镜头触摸大池红军学校旧址内斑驳的土墙,凝视展柜中庄严的军号和泛白的军装,聆听刘亚楼和刘忠等开国将帅在红军学校学习时的动人故事。“红军学校的创办不仅依托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更与黄埔军校血脉相连,曾任红军学校校长的谭希林、贺沈洋均为黄埔军校毕业生......”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再现了红军学校的办学历程,它创建于古田会议召开前夕,与古田会议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是毛泽东“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军事思想的体现。
叩问历史:“黄埔”与“红埔”的时代交汇
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黄埔”与“红埔”的精神谱系始终交织激荡。前者诞生于国共合作的北伐烽火,后者崛起于星火燎原的苏区斗争,二者通过人才流动与理念传承,谱写出跨越时空的红色交响。在互动环节,黄埔区学生接连发问:“红军学校为何选址大池镇?”“当时两地的课程有何不同?”讲解员一一作了耐心解答。昔年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中凝聚的爱国情怀,与“红埔”健儿在反“围剿”中锤炼的革命意志,此刻在“云端”汇聚,化作新时代青少年传承革命精神的熊熊薪火。
黄埔区学生分享收获时感慨:“这场云参观活动,让我们仿佛亲历红军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精神力量!”活动尾声,师生们与讲解员隔空挥手告别,红色薪火在云端传递中愈发炽热。
新罗区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社科联副主席陈振海表示:“此次新罗与黄埔的云端联动,不仅是地域合作,更是历史纽带的延续。闽西子弟有50余人曾在黄埔军校学习,黄埔军校为红军学校输送了军事教育骨干,而今天两地通过红色文化共融,让‘黄埔’与‘红埔’的宝贵精神在新时代再次交汇。”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与龙岩市新罗区以对口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红色文化宣传交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文化赋能: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此次“云参观”活动是一次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也是大池镇深化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创新实践。2024年5月以来,大池镇按照市、区两级宣传部门的部署,将秀东村列为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试点村,紧扣龙岩市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要求,深挖秀东村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有形”物理文化空间整合与“无形”宣传思想文化内涵提升相融合,以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旧址为主体,整合红军小道、“红军哨岗”、红色研学课堂等功能空间,举办“红色宣讲大练兵”“新青年圆桌派”“开学第一课”等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周边基础设施,推动研学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共接待研学队伍20余支3000余人。
镇党委书记邓恒祥表示:“文化会客厅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我们正以红色资源为纽带,串联研学旅游,融入‘大古田’发展格局,让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池镇,正以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为支点,撬动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云端连线的每一帧画面、文物背后的每一段故事,都在印证着“红埔”与“黄埔”跨越时空的共鸣。当新罗区大池镇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旧址的讲解声在广州黄埔区响起,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曲赓续红色基因、共绘山海新篇的时代和声。(邱丽雅 陈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