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在第47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厦门市同安区司法改革再推创新举措。3月11日,由同安区法院、检察院联合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共建的“野生植物保护司法修复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首创“司法委托—科研培育—属地修复”全链条管理模式,通过司法、科研与属地协同,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构建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标志着生态司法保护迈入系统化、专业化新阶段。
▲野生植物保护私发修复基地签约仪式
根据三方签署的《野生植物保护司法修复基地工作备忘录》,基地将建立“司法机关+科研机构+林业部门”联动机制。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中查获的野生植物,统一移交引种园科研团队进行科学保育,待植株达到野外生存标准后,由林业部门监督回植原生地。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生态修复中“重处罚轻修复”的治理瓶颈,实现司法处置与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
“此前办理危害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豆案件时,原生地直接回植存活率不足30%,修复效果有限。”同安区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洪淳淳介绍,通过引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审判技术调查官机制,司法机关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创新实施“司法托管+科研培育”模式。目前,涉案的23株金豆经基地一年培育后成活率达95%,计划年内完成野外回归。
▲野生植物保护私发修复基地揭牌
据悉,该基地是同安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实践成果。近年来,同安区法院通过“专业化审判+科技化支撑+社会化参与”生态司法保护体系,推动司法裁判与生态修复有机衔接,形成“打击—修复—保护”完整链条。数据显示,自2021年探索生态修复机制以来,该院通过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等方式累计修复生态资源价值超1200万元。
业内专家指出,同安创新打造的“司法修复基地+专家智库”双轮驱动模式,既强化了司法震慑力,又提升了修复科学性,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下一步,三方将联合建立野生植物基因库,开展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谢代文 郑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