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独特,海洋资源丰富,渔业产业发达,其中紫菜产业更是闻名遐迩。然而福建紫菜产业高速与高质发展的背后,却也面临着台风灾害的威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更好地了解并破解台风对渔民紫菜产业生产带来的困扰,日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的科研实践团队从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在尹峻老师的带领下,对福建紫菜产业龙头企业泉州市昌源渔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聚焦台风“杜苏芮”影响后的紫菜产业发展,系统梳理了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堵点难点,为政府平衡产业发展,提高渔业质量和效益,制定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策略提供优化建议。以科技创新破解防灾难题,推动产业发展,不仅为紫菜产业的稳定提供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工作。作为一类渔业科技示范基地,近年来,昌源渔业积极承担泉州市重大科技项目---室内培育的坛紫菜新品种“闽丰系列”丝状体。科研实践团队首先与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前往参观昌源渔业培育基地,了解新品种的性状特征及养殖情况。据苗种公司负责人介绍,“闽丰系列”是经过多年选育出来的坛紫菜新品种,较传统养殖品种更具生长优势,经济效益显著,具备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随后,成员们来到昌源渔业主要办公区参观考察,并在相关负责人的安排下,团队和工作人员等围绕“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在紫菜产业的应用”主题,与技术骨干、生产负责人展开多维度研讨,共同梳理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升级、相关设施加固标准流程化等创新举措。
之后,成员们就灾害处理方面与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了解养殖户的灾害认知、处置经验及后续防灾措施。昌源渔业负责人李强荣表示,自然灾害对渔业生产影响巨大,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他会提前与当地银行签订水电协议,确保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并在预防阶段对海上器材进行加固。在超强台风“杜苏芮”正面袭击时,昌源渔业在灾前做到充分预防,其损失被控制在三四十万元。值得关注的是,政府的补贴资金占到了公司灾后重建资金的30%,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然而,海水紫菜养殖的保险机制缺失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其定损标准模糊、赔付率高使商业机构普遍对此类业务持谨慎态度,目前尚无第三方机构愿意为海水紫菜养殖提供担保。这意味着昌源渔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需自行承担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结束交谈后,科研实践队成员们跟随负责人来到紫菜养殖和生产车间了解紫菜工序的全过程。当日采剪的紫菜需人工挑选,洗净沙土、杂质,再通过专门洗菜机浸泡清洗,接着到切菜机中切成大小均匀的菜块,最后脱水烘干、分级包装,每道工序流程清晰明确。在和公司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了解到紫菜的口感和水域来源密切相关,而台风灾后必然会对水域质量造成影响,如何破解紫菜产业在台风天后的生产与发展困境同样值得关注。
通过此次观摩学习活动,团队师生充分感受到“台风无情,而民有期”,找出当前海洋渔业灾害管理的不足与优化空间,为政府制定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策略提供优化建议迫在眉睫。参与此次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会以此次实践活动的见闻感受为新起点,再一次踏出青春的步伐,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力所能及地为紫菜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继续研究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以青春的视角写好福建故事,用青年之声音传唱福建之歌,携青年的双手发展福建经验,为海洋渔业灾害应急管理建言献策,持续不断地为福建发展“蓝色经济”注入福建农林大学的新鲜血液,磨砺福建农林大学子的韧性,“不止现在,更在将来;不仅福建,更是世界”。(叶煜琪 林佳 李耿伟 王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