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元宵佳节,厦门同安梅山寺以一场光影盛宴诠释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3000余盏非遗手工花灯点亮千年古刹,不仅再现了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璀璨盛景,更成为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步入梅山寺,飞檐斗拱间悬挂的花灯流光溢彩。这些花灯并非工业流水线的产物,而是由寺庙义工与当地手艺人以传统技法纯手工制作。从竹篾扎骨、宣纸糊面,到彩绘题字,每一盏灯都凝结着“福慧”“平安”等吉祥寓意,更承载着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近年来,同安区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将花灯制作纳入文化保护项目,并开设公益培训班,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生力量。
灯会现场,汉服巡游、古风市集与数字光影秀交织,构建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手持鱼灯漫步灯海,与寺庙的庄严肃穆形成鲜明对比,再现“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繁华意象。活动期间,主办方推出“元宵四喜”汤圆免费发放、智慧灯谜竞答等环节,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23%。这场“古韵新玩法”的尝试,正是同安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缩影。
梅山灯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引擎。据同安区文旅局统计,灯会期间日均客流量突破1.2万人,辐射带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销售额逾百万元。来自漳州龙海的陈女士一家表示:“专程带孩子体验传统文化,还购买了本地青梅制品和漆线雕文创。”这种“以节促产”的模式,正与福建省“文旅强省”战略形成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据悉,梅山寺灯会将持续至农历正月二十(2月17日),期间还将举办非遗技艺展演、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当千年古刹的灯火与新时代的文旅创新相遇,传统节庆正演变为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城乡融合的发展纽带,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文/杨心亮 余雪燕 图/夏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