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1月17日下午,在福建厦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元路焕新“开街”,首届闽台新春拾趣集活动正式开启,鹭江街道文明实践街区也同步启动,吸引众多两岸同胞参与,一道感受闽台春节民俗特色,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据悉,该活动为期两天,以厦门大元路为核心,串联了闽台美食、非遗文化、年货市集等内容,以潮流方式再现传统商埠的繁华与非遗技艺的精彩,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老街百年风华的沉浸式体验。
同心迎新春 共叙两岸情
随着耳熟能详的台湾民谣《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唱响,首届闽台新春拾趣集拉开帷幕。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与市民游客零距离互动。孩子们以一首诗朗诵《中华上下五千年》表达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骄傲与自豪之情;台湾特色的民俗艺阵表演电音三太子舞步轻快,踩着电音嗨翻全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浓浓的血脉相连中,烙印着我们同宗同祖的誓言;在一脉相承的文化中,连接着我们骨肉相依的信念……”来自厦门的少年吴泽宇将《梦中的海峡思念》娓娓道来,台湾地区前民意代表、金门书法协会顾问曹原彰现场挥毫,写下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美好祈愿。
来自海峡两岸的书法家也在现场为广大市民游客书写春联。翰墨飘香,一幅幅春联、“福”字寄予着美好的祝福,把浓浓的年味和新春祝福送到大家的心里。“去年底,春节被评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岸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春节习俗,彰显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特质。”77岁的曹原彰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19年为在厦门的两岸同胞写春联、送祝福,他希望两岸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力量越来越强大,他坚信,两岸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台湾青年汪毅纯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登台,向大家展现阿里山的特色文化,并演唱歌曲《桥》。她表示,希望通过歌声搭起两岸之间交流的桥梁,希望让更多台湾同胞来大陆看看,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主舞台精彩不断,答嘴鼓、南音等非遗项目拉满新春佳节的氛围感。
拾趣传统文化 拉满新春氛围
办年货,是农历春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自古以来传达着中华民族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活动现场的集市,一半烟火气,一半融合味,叫卖吆喝声、交流欢笑声此起彼伏,台湾美食、闽台伴手礼、潮牌文创……吸引众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购置年货,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喜庆祥和的年味。
红龟粿是流行于闽台地区的传统民间糕粿食物,为节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两岸同胞逢喜事如过年、结婚、生日、弥月等都喜欢给亲友送红龟粿。
热气腾腾的原料端上来,在龟粿印里一摁,一个龟粿就诞生了。活动现场,龟粿的摊位前吸引了众多孩子围观,他们都想亲自印下这代表着吉祥如意寓意的龟粿,将好运带回家。
“今天的购物袋真是带少了。”市民吴女士打趣地表示,市集上年味十足,有许多地道的台湾美食,她不仅选购了自己想要的年货,也买了不少打算寄给外地的亲友。
值得一提的是,颇具闽南特色的“茶桌仔”也在活动现场亮相。台湾高山茶,搭配厦门茶点,重现厦门“呷”好茶的“古早味”记忆。两岸各界人士围桌而坐,一起品茶、吃点心,交流各自的饮茶习惯和见闻,领略闽南“茶桌仔”文化的深厚底蕴。
“两岸茶文化的交融是两岸融合的一个代表,两岸的文化、茶企、茶空间、茶饮方式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在简单又富有仪式感的地方,碰撞出火花。”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告诉记者,这次活动让两岸同胞和青年有了更多的交流,提前感受了浓浓的年味,让身处异乡的台胞、台青、台商能够感受更多的温馨和温暖。
老街焕新生 延续百年风华
活动现场,大元路招商运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街将拥抱各种潮流元素。
据了解,宋元以来,鹭江就是厦门海上商贸和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是厦门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明清时期,这里留下郑成功“箭道”、洪本部等众多历史故事。其中,仅109米长的大元路更是诠释了“浓缩即精华”的真谛,多年来,它默默讲述着厦门先民开拓海疆的筚路蓝缕。
2024年,大元路进行升级改造。如今,改造完毕的大元路,以崭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改造后的大元路除了外观进行整体提升,还将持续整合老剧场文化公园等各类资源,复刻“老厦门”记忆,一店一味、一步一景让“潮流”和“创新”成为改造后的大元路的关键词,让人们在品味历史文化、市井烟火的同时,更能感受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无论是虾面,还是扁食、五香,承载的都是时间的味道和老厦门的记忆。”阿西虾面的老板丁闽西对大元路的美食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大元路重新开街,也是老字号的焕新,“希望我们一同用时光沉淀后留下的味道,留住更多人,也希望借由这一次‘升级’,让大元路的古早味成为厦门的一张有温度、有味道的名片,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活动当天,大元路商家还自发捐赠,为辖区的困难群众送上温暖的新年祝福。(林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