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庄村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东北部,地理位置关键,村内东面是金华山(松毛岭最高主峰),西面为黄金岽,为长汀县域东大门的二道天然屏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中复村相连,是中央苏区东大门、长汀苏区重要部分,也是松毛岭保卫战的红军指挥机关驻地及后方保障基地之一,还是红军长征零公里处重要起点相连村。曾是崩岗水土流失重灾区,1986年度省定贫困村。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黄家庄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以福建省“千村示范引领 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和龙岩市“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为指引,以长汀县“生态保护为本、现代农业为基、客家美村为形、在地文化为魂、全域旅游为脉”农文旅融合为路径,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水土流失治理两项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领分管领导及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水保部门实地调研指导下,镇村积极探索构建“八共”机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形成强大合力,一改以往乡村建设中干部主导、群众被动的局面,塑造“美丽乡村大家建、建美乡村为乡亲”的新风尚。
黄家庄村“三红”文化教育美丽乡村公共小空间
蜕变后的黄家庄村,满眼尽是生动和美的景象,硕果累累的生态小果园、绿意盎然的小菜园、悠闲自在的小公园、生机勃勃的小花园、孩童天地的小乐园,如今的“五小园”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庄颜值大幅提升,村内道路两侧风景化、公共绿地麦冬宜人化,展露“洁净美”,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美丽宜居乡村。
长汀县南山镇黄家庄村“五小园”
共议规划,凝聚发展共识
规划乃乡村建设之基。黄家庄村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参与规划制定,在百巢艺、浙江大学生态景观设计院等提出初步方案后,结合长汀县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三个三”干群聚力系列活动,由村支书黄彬铭带领村两委干部,召集外出干部、经商人士、村民代表会商规划方案。外出人员黄斌斌、黄启安、曾金生等提出挖掘红色文化、农文旅融合构想;在家村民黄桥金生、上官小英等则建议完善农村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蔬菜与米粉加工等产业。秉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收集60多条意见,经多轮讨论修改,形成具有广泛民意的提升规划,确定“红皮、红骨、红透心,黄土、黄肤、黄家庄”的村庄IP,定位为文化传承兼融集聚提升类美丽乡村,达成“美丽乡村大家建设,建美乡村为乡亲”共识,筑牢乡村振兴群众思想根基。
共投建设,汇聚全民力量
规划既定,资金与土地筹集成为关键。黄家庄村成立乡村振兴村民理事会,由退休老师项成成任理事长,众多外出经商及热心公益代表为副理事长,项丽华为秘书长。由理事会发出“捐资捐地、共建美丽乡村”倡议后,村民积极响应,从企业家到村民,甚至脱贫户都踊跃参与,镇挂片领导、驻村工作队、邻近村庄村民、外嫁女等也纷纷助力。全村共320人捐款40余万元,28户捐地7.9亩,数百余人次义务投工投劳,实现全村100%农户、多主体参与捐建。黄天华虽家庭不宽裕捐资同时仍捐宅基地,他说:“村庄建设好了,大家都受益,我也想出份力。” 这些捐资捐地为村庄绿化美化、村史馆建设、环境整治提升等提供有力保障,率先在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全民参与乡村建设共建共享样板。
共美绿化,打造生态家园
黄家庄曾是崩岗重灾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实现美丽生态的蜕变。如今,村民感恩治理成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殷切嘱托,针对主干道绿化不足,提议种植药用野鸦椿树、黄桅子、麦冬等乔灌草层次搭配规划。确定方案后,村民积极参与绿化美化及认养植树活动,还创作红色、生态、客家、法制等文化诗歌寄语并挂牌树上,如黄天梁、黄金保等创作的认养寄语,县林业局干部许志鹏也捐资附诗。此举既村庄绿化美化、产业效益化,又成独特乡村文化景观,获评福建省绿盈乡村,实现林中有村、村中有林、村林交融的美好生态景象。
共荣文化,传承历史根脉
文化是乡村灵魂。黄家庄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设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宣传保护运用红色等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了十三处红色旧址,收集并整理了“一门八红军七烈士”等系列故事、编写了红皮红心红透骨黄家庄村革命斗争史、《铁血黄家庄——寻访长汀县南山镇黄家庄村的红色印迹》在中国老区网刊发。村民在民房墙壁挖掘到红34师等重要革命史料遗迹并妥善保护利用。他们还捐资修建红色历史危损建筑等文化场所,利用松毛岭阻击战遗址修建三红文化教育休闲小公园,展示历史故事,修旧如旧建设村史馆;在原崩岗重灾区兴建生态文化教育休闲小公园,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在村道边雕刻客家祖训,弘扬优良家风;在各主路口新建路灯并配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家教家训等内容灯带,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共富产业,夯实发展根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基石。黄家庄村民依据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水稻、烤烟等多种作物和养殖河田鸡,还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果蔬米粉等7类主要农副产品加工和2个日化品厂,年产值2000多万元,解决13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约3.6万元。现有专业合作社 1 个、家庭农场 23 家,是福建省城市副食品重点调控基地等。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如江夏果蔬米粉畅销全国,2024年获评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共育人才,助力乡村未来
教育是乡村振兴希望。黄家庄村有着尊师重教传统,近年村民捐资成立教育基金协会,累计基金30多万元,在奖励村内考入重点高中、大中专院校学子同时,还与中复村联合奖教。去年以来共奖学35人,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同时邀请优秀学子回乡分享经验,带动更多孩子学习,培育后备人才,奠定人才振兴基础。
共管环境,守护乡村风貌
村庄环境需长效管护。黄家庄村一方面通过生态产业创收管护费用,在公共区域种植有价值植物,利用产业收入和捐资形成管护基金;另一方面民主推选管护人员,定期对道路、公共区域清扫保洁,绿化养护、景观维护;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环境卫生行为,促使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守护乡村美丽风貌,实现一时美到一直美。
共治乡村,构建和谐家园
在村庄治理方面,黄家庄村健全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并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推广闽治行;完善“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与红白理事会等自治制度;引导村民共治落地,通过民事民提等多环节让村民参与监督管理。村民积极参与黄赌毒整治宣传,数十人自发参与组成治安巡逻队。在民生工程中,如公厕建设项目等,村民通过议事会民主决策,确保工程顺利,深受村民信任与好评,进一步激发了如黄汶星等村民数次捐建红色历史建筑的热情,有效解决村庄矛盾,构建和美乡村家园。
通过“八共”举措,黄家庄村乡村乡村建设成效明显,逐步走向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路。这一经验表明,只有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未来,黄家庄村将深化全民参与机制,创新探索,迈向更美好的乡村未来。(福建省长汀县委乡村振兴办、戴宇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