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泮洋乡积极探索党支部引领科技助农促产业振兴之路,以产业村为重点,打造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科技小站,着力解决新型农技落地难、推广难等问题,形成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自今年4月在炭洋村成立古田县首个村党支部领办科技小站以来,泮洋乡科技驱动乡村振兴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对接专业人才打通“任督二脉”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对接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其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的扶持力度;畅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体制机制,鼓励科技小站人员及专家团队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合办企业或者合作社等合作共赢模式,与村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养经营型、技能型、创业型农民。
配齐专人运行。科技小站站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科技小站的全面工作;科技副站长由上级挂职科技人员担任,配合站长完成科技小站的各项工作任务;设2名助理,1名由本村农民技术员兼任,负责对接村内各项工作事宜,另外1名由乡镇年轻干部担任,负责做好对外联络工作,做好技术服务、技能培训、需求对接等工作。
因村制宜建立科技小站。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建兴村与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以食用菌为主的炭洋村与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以多品种蔬菜种植为主的大圪村和以佛手瓜种植为主的上洋村与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建站。科技小站试运行以来,通过村民有针对性地来科技小站“挂号问诊”式服务和党支部带领科技专家开展常态化科技助农、集体“把脉会诊”式服务,切实打通了科技助农促产业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打破壁垒农技推广势如破竹
打破品种壁垒。大圪村高山蔬菜原来仅有大白菜和莴笋,农技专家入村后,带来了黄瓜、白花菜、生菜等近30个新品种。种植大户雷德禄在村支书的鼓励下率先试种,带动70多户农户跟进,成功引种了20多个新品种。科技小站成立后,又引进了永安红莴苣和不同品种的丝瓜和苦瓜。
打破信任壁垒。新技术的推广,同样面临村民的信任壁垒。上洋村党支部探索在佛手瓜架子下种植红托竹荪的立体套种模式,村“两委”委员在自家佛手瓜基地先行试点,农技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定期组织种植户在科技小站探讨存在问题。
打破产业壁垒。2023年,泮洋乡积极对接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引进高山有机银耳品牌金燕耳,选在凤竹村试点推广。村支书带头与康亿达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行订单式服务。新模式下培育的银耳产量、价格显著提高,销售渠道更稳定,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们纷纷跟进,建成了3个基地。
畅通沟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
深入了解农户难点。收集全村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及时、高效、稳定的沟通渠道,解决了科技人才与农户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今年4月,炭洋村一菇农在菇棚内发现银耳烂蒂、病虫害等情况,立即上报科技小站。站长调研发现全村有6户、10间菇棚出现了类似问题,急忙请教挂钩专家。专家指导菇农调整菇棚间隙,减少喷水量,购买灭虫灯,为菇农挽回了3万筒银耳的损失。
畅通联系渠道。近年来,泮洋乡积极对接引进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乡村振兴助理员等农技人才,引进的新品种在前期实现了短暂的规模效益,但科技人员两三年派驻任期结束后,引进的新品种出现根茎腐烂、虫害、结果率低等问题时,农户因无法联系到科技人员,逐渐丧失种植信心,产业一蹶不振。科技小站成立后,党支部与科技特派员建立起后扶持机制,原先引进的一些项目,在农技专家驻站任期结束后仍通过党支部牵头联系相应专家继续指导,保障了新品种成果转化的可持续性。
培育科技人才。各村通过专家队伍带动,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梦想、有情怀的年轻“新农人”,与专家长期对接,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科技人才队伍。(古田县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