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艳杰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8月15日,一场秋雨过后,山城三明的绿意更加浓郁。当日上午,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活动现场开展首次全国生态产品推介展示,福建集中展示了17个精深加工生态产品和20个区域公用品牌,15种“生态+”经营模式和11种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案例,35个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纷纷亮相,“中国最绿省份”的“生态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福建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让福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20多年前的高瞻远瞩,犹如一粒种子,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福建省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部署的六大领域26项重点任务和38项重大改革成果如期完成。木兰溪治理、生态保护补偿等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23项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成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肯定,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如何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福建省锚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坚持系统部署、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创新先行
激活森林生态新动能
在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以其7300多亩郁郁葱葱的林木,绘就了一幅“以林兴业”的绿色画卷,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绿色银行”。
曾为贫困地区的宁德,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指引下,通过构建多元化复合经营体系,宁德市林业经济焕发新生,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经济新增长点。202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586.18亿元,惠及近10万农户。
福建省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领跑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超4亿吨。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拓了新渠道。
7月26日,在福建省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三明市三元区陈大国有林场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第一期顺利成交。三元区陈大镇碧溪村的134.6亩林地以48.8万元成交,溢价率16.19%。
可交易、流转、质押的林业生物资产票据,解决了“林票1.0”的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林票2.0”,标志着三明市探索多年的林票制度真正打通了市场化交易路径。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近年来,福建省又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为契机,乘势而上,开展集体林权制度“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改革试点工作,从产权制度、经营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创新林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福建省通过发展壮大木材加工、竹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壮大“森林粮库”,推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目前,已经认定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36个、重点乡镇33个,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蜂等8个系列的森林食物,培育了一批有特色、有品质、高附加值的生产基地,并建成国家永安林竹产业示范园区、建瓯笋竹城、建阳经济开发区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竹产业园区。
数据显示,2023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651亿元。其中,森林旅游总收入2159.06亿元,林下经济产值830亿元,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出口创汇金额超过10亿美元,均居全国前列。
长效保护
闽山闽水绽放新魅力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手握“绿色家底”的福建,在生态强省建设中如何持续擦亮“生态优等生”的金字招牌。
福建省以数字化为引领,率先建成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并投入使用,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历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均为优秀,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璀璨明珠,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宝库,更是福建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生动实践。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福建省精心构建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与完整。黄腹角雉、南方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环境日益改善,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山对叶兰等17个动植物新物种相继发现。
今年5月,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这条风景道全长约251公里,巧妙地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外的21个A级景区、11个乡镇、40个村串联起来。“五一”期间,武夷山国家公园累计接待游客286943人次,餐饮企业翻台率达180%,人均消费同比增长15%。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从闽西北到闽西南,山地丘陵间生物多样性保护遍地开花,358处保护地织就生态安全网。闽江、九龙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创造了“山水林田湖+景观提升+产业振兴”的福建经验。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州福山郊野公园、明溪观鸟等3个案例入选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优秀案例。深入推进福清兴化湾水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闽江河口湿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当下,福建省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闽山闽水在长效保护的滋养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多彩魅力。
“碳”寻新路
绘就生态福建新画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牢记嘱托,锚定“双碳”目标。福建省迅速响应,陆续出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分行业实施方案和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等保障方案。同时,有序启动“碳达峰十大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在闽成功举办;全球首堆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机组全部建成投产,福建省核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二、装机比例全国第一。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正不断加快。仅2023年福建省就新增81家国家级、150家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共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全省已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284.22亿元,支持绿色项目510个。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实践花开不断。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在厦门启动;20个试点县(市、区)、国有林场林业碳中和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全国首宗渔业碳汇交易和农田碳汇交易;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上线全国首个农业、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在邵武落地,林业碳汇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
近期,福建省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再获殊荣,厦门市及海沧台商投资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和产业园区;宁德市零碳湾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园区类)、鼓浪屿打造全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近零碳深度体验地(社区类)、“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坚定践行者黄振芳(个人类)、蓝碳开发保护的海上科普教育基地——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基地类)入选全国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不久前,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确定了福建首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名单,启动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4个试点园区、7个试点公共机构,多层次、多维度的试点布局加快构建。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福建实践将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篇章正在徐徐展开。来源:2024.8.16中国改革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