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福建省古田县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依托农业生产新型主体创新粮食生产工作方式(试点),采取“专业公司+职业农民+灵活用工”及“政策化+机械化+市场化”模式,积极探索实行耕地流转、灵活用工等多项举措,促进农民与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粮食稳产增产。
新型主体促“生金”。依托农业生产新型主体——古田县农歌商务有限公司,将零星耕地流转整合成大面积耕地,建立统一采购种子肥料、统一耕种、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五统法”,以及多种轮(套)种形式以降低成本和增加产能,有效规避种粮风险。政策上,县农业农村局出台惠农稳粮资金补助措施,在种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资金补贴等项目给予大力扶持;技术上,抽调农技专家成立农耕服务中心,对试点耕地开展定岗定责技术生产指导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生产积极性和经营效益;销售上,通过“认领一亩田”活动、开展“山城合作、双社联动”项目(山城即农村与城市,双社即专业合作社、农歌公司与居民社区),畅通销售渠道,增强生产效益。
土地流转添“租金”古田县农业农村局与属地政府为古田县农歌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流轮土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通过租赁方式流转农民耕地(撂荒地)等各类土地1076亩开展试点示范种植,通过“小田变大田”,实现“集碎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已种植双季稻332亩、中稻350亩、旱粮47亩、玉米100亩、甘薯235亩,预计年收入可突破230万元。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收益,带动农民增收43万元。
转移就业赚“薪金”。新模式的开展为当地高龄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古田县农歌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聘请一批高龄的粮食种植能手作为固定员工,给予固定工资,作为田间日常管理人员。同时,开展灵活用工,根据种植需要临时聘请高龄种植户从事田间劳动,逐步培育富民增收“沃土”。截至目前,聘请员工多数为60岁以上农民,平均年龄超65岁,其中固定农民8人,临时作业农民850人次,促进高龄农民增收超20万元。预计全年可带动高龄农民增收超70万元。(闽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