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近年来,龙岩市林业局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四库”联动,按照福建省委周祖翼书记“以林业产业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让绿色群山变“幸福靠山”。
聚焦“扩绿”提质量
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扎实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科学规划造林绿化用地,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大力推进“四旁”绿化、花化、彩化、香化,营造针阔混交林、复层异龄林、生态景观林,助推乡村生态更美好,环境更宜居。上半年,龙岩全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2.3万亩,占年度造林任务的102.6%。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实施松林改造提升、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闽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项目,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质量61.57万亩。
打造绿色生态品牌。龙岩地质公园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5个森林驿站,争取驿站数量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列第一。龙岩全市现有省级森林村庄174个,省级森林乡镇18个。共获评5处全国“双百”古树(其中最美古树2株、最美古树群3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聚焦“兴绿”促发展
推动百姓生活富裕
以林补水,促森林水库增容。大力推进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实施,逐步提升九龙江流域整体森林质量,不断巩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重要功能。同时,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并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美丽河湖。武平中山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长汀汀江源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武平千鹭湖被评为福建省森林康养基地。上半年,实现生态旅游社会总产值41.9亿元,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0.76亿元。
以林添富,促森林钱库增值。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发放林业贷款11.0亿元。全市共发放惠林卡4.45万张,授信金额45.68亿元,用信金额达30.27亿元。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e林通”数字林业孪生系统试点建设,并获省林业局发文推广。在全市范围推广林票发行机制,并在武平县发放首批龙岩林票。我市以信息科技建设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快车道”典型经验被国家林草局发文推广。龙岩市林业金融区块链平台获2023年福建省金融创新二类项目。
与此同时,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林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民营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林农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林权流转486.57万亩,林地规模经营面积228.9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1569家,并创新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机制,深化场村合作机制,在全市国有林场开展“百场带千村”活动,建立“林农出地、林场经营、效益共享”合作经营模式。全市14个国有林场共结对帮扶85个共建村,为共建村村民提供岗位5000多人次,提供劳务工资4292万余元。此外,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持续打造连城朋口、永定龙潭、漳平永福、武平东留等一批特色花卉小镇,上半年,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76.4亿元。
以林增粮,促森林粮库增收。首先是做活“一片林”。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发展林下中草药、森林食品等新兴产业,形成武平紫灵芝、长汀茯苓、上杭骨碎补等“一县一品”区域特色林下经济。上半年,龙岩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024.3万亩、产值达131.31亿元,带动15.52万农户参与。同时,福建和康药植公司在上杭打造全国最大中草药“骨碎补”苗木繁育基地和种植基地,广药集团康美药业在长汀打造千亩射干种植基地。武平县灵芝品牌价值已达13.7亿元。
其次是做深“一根竹”和做优“一桶油”。龙岩大力推广毛竹、绿竹等丰产培育技术,着力打造丰产竹示范基地,长汀、连城、漳平被列入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上半年,龙岩全市有竹林面积371万亩,木竹产业产值127.86亿元,并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油茶种苗和先进适用种植技术,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提高油茶单产水平。截至目前,龙岩全市油茶总面积50万亩,总产值12亿元,茶油产量1250吨。
以林固碳,促森林碳库增益。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引进1位院士、2位杰青、25位教授来龙岩市开展林业碳汇和森林生态价值等方面研究。打造了全球首创的“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等4个世界前沿的创新科研平台;创建全省首家“司法绿碳”基地,首创的森林碳汇赔偿机制已在全省推广,该机制写入全国两会最高院工作报告,并在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目前,龙岩全市已办理自愿赔偿碳汇损失案件53件,赔偿金额53万余元;与紫金矿业集团签订林业碳汇合作协议,投资1000万元建设2000亩林业绿碳示范基地,参与编制的《福建碳中和林认定与碳汇计量监测方法》顺利通过福建省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在龙岩市开展试点验证工作。此外,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全市推广,提供碳汇损失风险保障4711.58万元,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落地长汀。
聚焦“护绿”筑屏障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建立健全资源保护机制。以林长制为抓手,加大对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保护,强化巡护管护,健全完善保护机制,并用足用好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资金,每年补助金额达3.2亿元,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财收入,实现村财收入3200万元,助推乡村振兴。
创新生态司法护航机制。全面健全完善“林长+公检法”协作机制,出台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街接工作办法等多项制度,创建全省首家生态修复司法协同中心。全省率先建成野生动物救助保护基地、涉案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不负青山”主题馆、“法复青绿”福建龙岩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和连城县公安局打造全市首个生态联勤警务站和生态联勤智慧指挥中心。
积极开展驻村挂钩帮扶工作。分别派遣3名干部赴长汀河田镇露湖村、武平城厢镇云寨村、漳平官田乡桂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共争取筹集资金近2500万元,有力提升3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同时,持续打造具有龙岩特色的“林区枫桥”品牌,从源头化解涉林矛盾纠纷,维护林区的安定稳定。(翟风采 陈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