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在龙岩永定,这首关于土楼的民谣,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土楼构成了永定人的记忆底色,而永定人也见证着客家土楼的沧桑变迁。
客家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不仅以其庞大的规模、坚固的结构、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更是客家人勤劳智慧、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百年土楼无声诉说着客家先祖艰辛的迁徙之路守护好土楼的一砖一瓦,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与雍和宫、长城被并称为中国三大建筑,从那以后,福建土楼声名远播,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从卫星图片上发现,中国闽西一带建有‘核发射基地’,后来才知道其实就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土楼”。我叫林日耕,龙岩客家人,大家都叫我“楼主”。其实,我的主要身份是——土楼文化讲解员。从土楼的历史,到客家家风家训,再到百年土楼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共存。白天,我和大家一起领略土楼的古朴原貌,看碧瓦朱檐古朴秀美,亭台楼前流水潺潺;夜晚,共赏如梦似幻的土楼灯景,体验古韵土楼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
作为土生土长的土楼人,我看到土楼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现在,走在我们的村道上,如同“游”在画卷中,历经百年的土楼,不仅保持着古朴原貌依旧,流光溢彩的夜景,还让土楼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背后啊,得感谢供电公司的一份“努力”!
为了保持土楼的“美颜”,他们把电线“藏进”了地下,“隐入”了楼里。以前啊,大伙儿家里做饭都得靠柴火,烟熏火燎的。现在好啦,家家户户都换上了“电家伙”,一插电,轻松搞定一顿饭,干净又方便!
为了居民用电更安全,他们可上心了。派出专门的无人机来巡逻,这些无人机简直就是土楼电线的“小侦探”,自个儿就能嗖嗖地飞出去巡查。线路一旦有啥不对劲,它们“一眨眼”就能判断出来。另一头,工作人员马上就上门解决问题了。这样一来,我们土楼的用电稳定又放心,家里亮堂堂,心里乐滋滋,别提多踏实!
在为游客讲解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个保留项目——“猜猜看”。让游客们猜猜土楼的“建筑之迷”,这个在当年《正大综艺》节目中还曾经亮过相。现在,我额外增加了一道题“土楼电力线路究竟藏哪了?”我希望通过这个游戏,让更多的人知道土楼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如今,走进一座座或方或圆的土楼,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世界。楼内古朴的廊檐窗棂,雕梁画栋,无不昭示着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独特。而楼外青石铺就的巷道,曲折蜿蜒,就仿佛时间的脉络,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郑茜娴 叶永卿 陈军 李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