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一枚党徽传三代 点亮海岛璀璨

2024-07-04 15:49:57 来源:改革网 鲍斯特 张敏灵 雷美容 黄海 张伏锦

西洋岛距离宁德市霞浦县城20海里,是一座美丽的远海岛屿,岛上常住人口6000多人,逾9成群众从事渔业生产。

郑敏栋、张依国、刘江平师徒三代是岛上的电工,他们各有一个响亮的绰号——“铁脚板”、“活地图”、“百事通”,他们还有一个光荣的身份——共产党员。

西洋岛潮汐轮转,一代一代的电力人在党组织的感召下,坚持党性传承、工作传承,扎根西洋岛,做好供电服务保障,守护灯火璀璨。

“铁脚板”送微光

西洋岛上能通电,一度是渔民最大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郑敏栋就来到位于海岛乡政府工作。当时,西洋岛上仅乡政府有发电机供电,以保障日常工作需求。郑敏栋负责电力设施设备的维护检修。

 “我爸爸是西洋岛上第一代电力人,得空就捧着书钻研电力知识。那时用柴油机发电,从晚上7点一直要忙到次日凌晨,他既要看护柴油机,又要负责修理,手上经常黑黢黢的。”说起父亲郑敏栋,郑彩梅眼里泛着光。

西洋岛位置独特、环境特殊,风大、潮气大,电力设备的维护和保障要求也就更高。

每隔一段时间,老党员郑敏栋都会风雨无阻地带领人员前往线路进行检查和维护,每次巡线都要徒步爬山涉水10多公里,在那个机动车辆尚未普及的年代,一趟下来就从清晨忙到深夜。

从部队退伍的郑敏栋身上仿佛有一股用不完的冲劲:“党员就该出现在最困难的地方,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活地图”守初心

让渔民用好电,这是海岛上第二代电力人张依国的最大梦想。

1987年,高中毕业的张依国走进海岛乡电管站,成为一名电工。那年国庆节,西洋岛第一条海底电缆建成,渔民们放鞭炮庆祝。

 “当时,一老人跪在海边,千恩万谢。”那一幕,张依国至今难忘,也让他深深地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有了海底电缆,岛上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大改善,第一家制冰厂在众人的期盼声中建起。不过,那时西洋岛的电网建设相对薄弱。“供电高峰期,高压熔断丝很容易烧毁,每年大年三十晚,我们的年夜饭都是守着变压器吃。”张依国说。

1997年张依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那以后,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待事业更认真,对待百姓更亲切。村民只要一通电话,张依国和他的同事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为他们处理。哪怕是徒步一两小时,亦或是午夜十二点,张依国说:“把客户当亲人,你为他们付出多少,他们就能念你多少。”

守岛42年,堪称西洋岛“活地图”,张依国守住了初心,更守牢了人心;守住了西洋岛的供电,更守住了西洋岛的发展……

护海缆逐绿韵

作为西洋岛上第三代电力人,刘江平也是一位热心肠,人称“百事通”。

西洋岛因地理位置偏远,居民就医不便。在紧急情况下,刘江平常带领一些船老大,组成义务送医小队,为岛民搭建绿色就医通道,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我在西洋岛出生、长大、求学,这里是我的根,我愿用一生来守护。”刘江平说。

刘江平作为西洋岛供电从“海缆时代”到“微电网时代”的见证人,微电网投运后,他手头的抢修任务明显减少,感触也特别深。

“第一条海缆通电时我才十岁,那时候岛上像过年一样,爸妈都念叨说这下有电了,日子好过了。三十几岁时,跟着依国师傅做第二条海缆,已经觉得特别厉害了,哪能想到电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微电网可以在岛上建起来。微电网就是岛上的新质生产力!你看,今天风速比较大,发电足,一台风机就可以满足我们整个岛的日常用电。”刘江平说,现在西洋岛的人气更旺了,生产更火了,他们要重点掌握微电网各种运行模式的切换,做好供电服务。

2024年,刘江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刻,师徒三代之间薪火相传,共同守望的身影仿佛重叠在了一起,他们以生生不息之力量传承,让党徽的光辉在这座西洋岛上永远闪耀。(鲍斯特 张敏灵 雷美容  黄海 张伏锦)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