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厦门同安:司法赋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4-06-05 10:53:26 来源:改革网 郑素描 夏海滨

改革网讯  2022年8月以来,厦门同安司法机关在司法案件中引导当事人签订海洋碳汇购买合同60多万元、农业碳汇购买合同12 万元,认购海洋碳汇累计97496吨,农业碳汇12032.09吨。其中,海洋碳汇交易量占厦门市累计完成海洋碳汇交易总量(16万吨)的六成以上,接近全国海洋碳汇交易总量(约32万吨)的三分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引导当事人认购了占全国近三分一的海洋碳汇交易量,正是同安司法机关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写照。

厦门同安军营村全村5715亩茶园被纳入碳汇认证体系

发挥主观能动

生态司法推动价值实现

今年5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同安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溪流流域面积全市最大,森林覆盖率全市最高。2018年,同安成立福建省首个跨区域集中管辖的生态环境审判庭以来,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主动融入“厦门实践”。2022年8月,同安司法机关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合作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创新“生态司法+碳汇交易”机制,全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涉生态案件中,同安依托全国首个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引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人以碳汇认购方式承担代替性修复责任。同安区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林振泰介绍,为解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人修复能力不足、实际修复条件有限等问题,同安不断拓展、丰富碳汇交易场景,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推动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0年12月,同安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入选全省生态环境司法“十大标杆示范”;2022年,同安法院“创新生态司法 护航‘双碳’目标”入选厦门市2020-2022年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创新案例;同安法院审理的全省首例跨境销售大白鲨制品案、古玩市场非法买卖红珊瑚制品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15件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同安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推动了解《条例》

 生态司法赋能乡村振兴

6月1日起,作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首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施行,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同安法院计划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组织专业力量深入生态环保一线开展精准宣讲,让广大单位和个人深入认识和了解《条例》。此外,同安法院也将联动市委党校等相关部门,依托厦门市领导干部生态法治现场教学点,采取专题培训班、以案释法、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做好《条例》的培训指导,帮助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条例》内容。

“《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健全了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体系。它规定生态保护补偿包含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这意味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安区人民法院生态庭庭长林振泰说。

事实上,同安区在2022年就出台《同安区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办法的形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遵循。它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产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同安军营村为例,2022年以来,全村5715亩茶园被纳入碳汇认证体系,按照一亩茶园一年约0.2076吨二氧化碳消纳能力测算,首次认证并交易的2020年、2021年茶园碳汇近2500吨。两年来,司法案件当事人认购茶园碳汇共计12032.09吨,村民也连续两年获得碳汇交易分红,生态司法推动了生态资源变现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郑素描/文  夏海滨/图)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