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梦想改造家”来了!看鹭岛城中村的电力升级记

2024-05-22 17:48:58 来源:改革网 郭芷祎 许铭拓 陈春生 陈琪瑶 朱凤玲 陈玛玲 林冰

面子“靓”,里子“实”,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因“改”而“变”。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做好城中村内配电设备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及“线屋矛盾”、“三线搭挂”等安全隐患全面摸排,加强对区域内线路、设备状态监测,积极与属地政府联动,推动城中村设备老旧等问题治理,扎实做好大城市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全面提升城中村供电能力。

今年4月,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满“一周年”期间,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按下70个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的“快进键”,数量创全省之最。在这场厦门“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让我们来看看“梦想改造家”的电力升级记!

精雕细琢

改出“新面子

“以前戏台和看台之间竖着水泥杆,牵着黑压压的线路,有时信号不稳,声音还断断续续。”厦门市湖里区高殿社居民老陈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环境变靓了,每天都是‘一出好戏’!”

一村一戏台,是闽南乡间的标配。高殿社居民们想要的戏台点位,原本是供电的重要点位。

高殿社要改出“新面子”,最佳“良方”便是将高殿社的戏台和配电站房合二为一。

主干路电缆缆化,小巷里重新架设起横平竖直的低压线路;原址增容、新增配变;箱体彩绘,变压器穿上“新衣”……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联络当地建设局、社区等参建单位,精细计算每一平米用地,共同完善设计图纸。

“抬头一线天,落脚一鞋泥,住着‘握手楼’,天天盼搬迁”曾是村民们的心声。而今,“无线美”令人爱,这是电力人留给城中村的“一台好戏”。

专属订制

造出“好圈子”

改造持续赋能,古厝原汁原味。新垵村是全省最大的城中村之一,聚集超10万人口,建有3750栋房屋,保存着300余栋闽南古厝。为满足这个昔日小渔村向着现代化小城镇的升级要求,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计划在新垵村新建10座配电站房,让供电更可靠、用电更安心。同时,整体改造建设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守住村中古厝的传统“底味”。

解锁“百变之家”,“共享”成为“共想”。“寸土寸金”的城中村如何集约空间、合理布设电力设备?

国网福建电力全力推动电力设施在城中村落地,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城中村改造四级体系,共同制定建设实施计划,因地制宜创新推广城中村“共享站房”模式,在满足电力设备空间、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聚合容纳电力设备、通讯设备、社区工作站等设施,有效提高城中村公共空间利用率,为电力设施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创新探索“共享站房”模式——即高效集约村里的集体用地,让分散在各处的电力、通讯、市政等设备“住”进一个家里。在厦门市湖里区后浦社,坐落着福建省首座城中村“共享站房”,兼顾配电站房、智慧网格、办公场所、应急广播等需求。目前,厦门全市已建成17座城中村“共享站房”。

”路先行

奔向“稳日子

近年来,国网福建电力推进以台区智慧终端为核心的低压配电网透明感知和智慧管理决策能力建设,推动智能微电网发展,充分发挥微电网协同作用,促进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新型储能、可调节用户等内部资源的灵活互动、高度自治,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平衡消纳。

黄厝社区是厦门旅游热门景点,村内商铺、民宿多,用电需求大,各时段用电负荷“潮汐”起伏不定。新安装的低压柔性直流互联装置相当于大型“共享充电宝”,在提供更加稳定可靠供电的同时,实现近零碳排放和用户零停电感知。

此外,该设备可直接连接移动发电车,应急情况下可以快速接入,保障居民用电,还可直接消纳光伏板产生的直流电,有效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而在不远处的塔头村,一张“透明电网”正迅速提升着城中村电网的隐患风险应对能力。过去一年,塔头村内20多台变压器装上了类似于“大脑中枢”的智能终端,变压器各级分路出线安装了智能开关,相当于从变压器到用户之间各环节的“监控器”,一旦发生负荷过载、接头发热等异常,可第一时间发送预警信息,帮助工作人员提前发现隐患,精确研判故障点,提高抢修效率。

改造后的城中村,供电可靠率达到A类供电区域标准,进一步融入了所在网格片区的高能级配电网建设,让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郭芷祎 许铭拓 陈春生 陈琪瑶 朱凤玲 陈玛玲 林冰)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