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大论断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要求,准确认识把握福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基础优势和重点方向,进而全面系统谋划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促进福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这一重大论断的科学内涵
从发展理念看,坚持绿色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认识。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然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必然要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美丽福建建设的内生动力、绿色动能。
从发展阶段看,坚持绿色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坚持绿色发展这一全球共同的潮流趋势,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从发展方式看,坚持绿色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但依靠“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也面临多重压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引领传统发展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打破经济增长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力水平取得更大进步。
准确认识福建在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
方面的基础、能力和条件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等重要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笃定前行,聚焦生态环境高颜值、生态产品高价值、经济发展绿色化、人民生活低碳化,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底色更加亮丽。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系统部署、统筹推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双碳”“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出台我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九市一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能源、工业、城乡建设和石化化工、钢铁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方案相继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日益健全,“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印发实施,修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相继推动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方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和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行动计划等落地实施,各领域协同推进的重点方向更加明确。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从产业门类来看,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基础良好、产业链相对完整,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8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第四。从产业规模来看,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9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3.3%,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规模超万亿元,“十四五”重点支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增长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由2012年的8.1∶52.1∶39.8调整至5.9∶44.1∶50。从产业能级来看,建成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智改数转”加速推进,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持续加强。科教兴省战略深入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十年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6300亿元,7家省创新实验室突破核心技术1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633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年增长率超30%,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三,科技创新提速加力。人才引育加速推进,率先施行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实施引才引智计划,首创选认行业领域科技特派员,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人才支撑不断强化。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全球首堆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机组全部建成投产,规模化集中连片海上风电开发科学有序推进,核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二、装机比例全国第一,清洁能源的装机比重已经达到63%,全省制造业企业100%使用清洁和绿色电力已具备基础条件。
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贯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福建实践的全过程各领域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十周年。新征程上,必须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将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落实到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中,坚持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坚定不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着力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引领,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一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福厦泉科学城、省创新研究院建设,加快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组提升。二是紧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三是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做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分析研判,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前瞻布局未来智能、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运用新质生产力对旧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催生绿色生产力。一是加快推进“智改数转”。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数字应用第一省”等战略任务,推动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聚力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二是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结合国家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部署,落实我省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动重点行业生产、用能等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组织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推动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努力推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一是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的重点,科学谋划关键性改革任务、基础性工程项目,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远近结合、滚动实施。二是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福建闽台融合发展重大战略使命,先行先试、积极作为,高水平建设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和金砖创新基地,打造开放创新生态。三是深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高效流转,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四是建立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绿电消费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扩大节能减排降碳、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制造业清洁用能发展。 (作者系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孟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