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南平延平区:特色产业“唱主角”和美乡村入画来

2024-03-22 16:37:03 来源:中国改革报 丁南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大力推动“一瓶奶、一朵花、一根竹、一片叶、一江水”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探索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春暖花开诗意浓,和美乡村入画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引导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培育“一瓶奶(乳业)、一朵花(百合花)、一根竹(竹产业)、一片叶(茶产业)、一江水(闽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文旅开发)”的“五个一”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和农村生态新价值,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广大消费者认可的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振兴道路。202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9亿元,同比增长5.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打造示范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去年底,延平区发起、福建省主导制定的《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今年初,延平区申报的溪后村百合产业发展和斜溪村绿色发展两个案例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从王台镇溪后村的“绿色金库”三产融合,到炉下镇斜溪村的“炉下之问”生态转型,延平区以乡村建设“一带三沿”(环带199个村和沿高铁高速、沿国省干线、沿主要河流的重点乡村)为重点,串点连线,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将其作为全域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目前,延平区正结合总投资2.5亿元的93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连片打造“科特派”“水美休闲乡村”等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延平区围绕奶业、百合花、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力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全区13万亩蔬菜瓜果、14个规模化牧场、8500亩百合花等进行大起底,绘制“资源分布地图”。

发展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建设总投资2.1亿元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5个蔬菜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链从新鲜蔬菜生产向初加工制品、预制菜方向延伸,成功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9450亩。

实施“奶业强县”战略。全面推进牧场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饲养管理,全区奶牛存栏突破两万头、牛奶产量12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作为全省唯一县级代表在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集中打造王台“百合小镇”。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百合花种业振兴项目,“延平百合”获评“2023年度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品牌价值位居福建第一、全国前三。

着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号。延平区从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入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七个一”工程,全力建设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率先推动“1+1”辐射村、“315”工程示范村管线序化、道路平整美化,村级快递网点基本实现全覆盖;由近及远分三期推进“一带三沿”重点村充电桩建设,第一阶段计划建设260台。

在全市率先推进孝老公寓项目,5处“幸福里”孝老公寓正式揭牌启用,首批30名农村老人已入住体验;“4+N”全民健康网格服务体系有力推进,组建317个服务团队,配备专兼职医保服务人员344名,家庭医生签约30余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增长28.7%。

建立区域农产品集配中心5个,冷藏保鲜设施贮藏能力达2060吨,年运转能力达5万吨,年销售收入4亿元;新培育1家省级以上基层示范社,改造两家薄弱基层社,率先在人口基数较大、农业基础较好的西芹、大横等乡镇建设惠农综合服务中心。

加快城域网络建设和5G建设布局,农村互联网建设覆盖率达99.7%,5G基站建设覆盖率达97%……

用行动补齐短板,以实绩赢得民心。目前,延平区正有序推进农村道路、危桥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着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延平区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深化“五大行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深化“党建体检”结果运用,对245个行政村的资产资源、产业项目、特色产品等进行全面盘点,推动闲散、低效资源合理利用,带动村财增收490余万元;在南平市率先打造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从53%提升至80%。

深化村居环境提升。健全24个传统村落和现存82栋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利用机制,大力整治违反建设规划许可、影响村庄整体风貌、造成安全隐患的违法违规建设,完成“裸房”整治450栋、改新建户厕283户。

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深入挖掘延平“四贤文化”、郑成功文化、闽越崇蛇文化、夏道“三月三”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策划郑成功诞辰400周年等文化活动;结合文明实践站“定单+点单”机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1.6万余场次,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丰富。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开展农民技术需求调研,培养一批熟悉本地情况、心系农业农村、具备实用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组团10个,组建首支乡村振兴服务队,10名队员“出征”驻点重点村;梳理发展性项目1225个,引进大学生、乡贤能人、在外农民工等476人返乡创业。

增强基础治理能效。深化“1+N”诉源治理体系,发挥1298名网格调解员作用,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镇村,推动诉源治理取得“两升两降”显著成效;成功化解纠纷率同比上升91.8%,带动法院诉讼案件下降11%,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

从“千万工程”出发,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如今,延平区正全面挖掘“土”资源、持续放大“特”优势、着力提升“产”效益,因地制宜做足“土特产”文章,走好具有延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来源:2024.3.22中国改革报04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