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鼎市“三加三双”推动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3-22 12:22:31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改革网讯 做好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产能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要求。近年来,福鼎市坚持“政府+企业”双驱动、“机械+智能”双提升、“托底+增收”双保障,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助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企业”双驱动,推动耕地资源提质保量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的耕地保护策略,推进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牢粮食安全基础。

一是政府主导严守红线。围绕稳固粮食生产安全这一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科学种、稳产粮”“常态巡、消图斑”“积极建、补短板”“破思路、创机制”四项要求,坚决扛好“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纵向压紧压实镇村属地责任,横向强化自然资源、农业、粮食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督察考核,形成上下贯通、狠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同时,制定出台“粮七条”“粮十条”等系列政策,对规模种粮大户、发展再生稻种植、野生动物危害保险等项目进行叠加补助,重点对复种、撂荒地复垦、“非粮化”还粮、规模化种粮等给予倾斜补助。2023年,福鼎市实际耕地保有量17.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5.48万亩,粮播面积19.77万亩,粮食产量6.51万吨,均全面超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粮油绩效排名居宁德市第一。

二是企业参与撂荒整治。整合现有农垦土地资产资源,成立福鼎市农垦发展集团,创新“政府+公司+经营主体”模式,开展撂荒地复垦、耕地管护、生产服务等工作。即由自然资源局、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摸排区域内抛荒地块,明确需要复垦、管护的撂荒地,统一流转至农垦集团名下,同时就近筛选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优质农业经营主体,签订耕地管护三方协议,由农垦集团准备粮食种苗、农机设备、肥料等生产要素,农业经营主体负责撂荒地开垦和日常管护,最后生产所得归农垦集团所有。按照这一模式,目前已在34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完成撂荒地复垦管护21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粮大户)100余人复耕撂荒地2000余亩。

三是合力建设高标农田。按照“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宜耕”的要求,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依照乡镇地形特点,充分征求业主和当地群众意见,提前优化项目布局,坚持集中投入资金,进行规模开发,兼顾分散丘陵山区特点,重点解决水源灌溉难、田间道路通达度低问题,实现田、水、路综合整治,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聘请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随机抽取项目区建设样本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2021年以来,全市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4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372万亩。

“机械+智能”双提升,推动粮食产业降本增效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搭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提升种质水平,筑好产粮之基。建设福鼎市农垦育秧服务中心,配备育苗机、播种机等设备,建立10条温控智能育秧生产线,实现水稻、玉米、蔬菜、西红柿等作物种苗温控智能培育,一次性可育24000盘作物种苗,极大提升育秧效率和规模。加强新品种示范推广,在贯岭镇松洋村建立脱毒甘薯育苗基地,年可供苗150万株以上,解决全市甘薯用苗问题。在管阳、太姥山等乡镇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省级核心展示示范片点,带动推广应用农作物新品种33个、面积22万亩,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优质专用率达87.0%

。二是推广生产科技,激发产粮之力。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在店下镇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试点推广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全过程托管、订单服务等模式。针对我市山地丘陵地形以及机种短板,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水稻精量育秧播种、无人机飞播等农机新装备、新技术,探索小型机械上山运用,带动全市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目前,全市机耕作业面积8.46万亩、机种作业面积4.22万亩、机收作业面积8.21万亩、无人机统防统治作业面积8140亩,建立粮食“五新”百亩示范片26个及其他各类技术推广示范片面积共计7900亩,平均增产5%以上。

三是健全产后体系,强化储粮之能。聚焦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提升粮食储备水平,建设福鼎市农垦粮食烘干厂,配置烘干机、热烘干炉、谷仓以及高效的传送带等设备,实现日烘干粮食315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实现粮仓内每个点位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实时获取,在仓内装配高清变焦探头,实现粮面上的异常变化时刻捕捉,确保粮储安全。目前,全市储粮仓容4.02万吨,其中三分之二已完成“智慧粮库”改造建设。

“托底+增收”双保障,推动提振农民种粮信心

坚持政策保障和提高效益两手抓,鼓励各乡镇深度绑定“福鼎美食”品牌,因地制宜发展涉粮特色产业。

一是政策托底种粮收益。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在宁德率先开展储备订单粮食收购,明确粮食收购价格,实施订单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和售粮奖励等“两补一奖”政策,实现农民种粮最低收益保障。同时,要求各粮食收购点为售粮农民提供免费清杂服务,加强入库粮食质量检测,确保入库粮食质量达到标准。2023年,全市订单收购稻谷6081.388吨,兑付订单售粮款1597.72万元,奖补资金292.82万元,收购价居全省前列。

二是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依托福鼎全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持续推进各类粮食美食加工、包装、销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深挖甘薯作为福鼎特色小吃核心原材料的重要价值,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种植产淀粉率高的优质甘薯,建设甘薯加工企业,加工粉丝、粉条等10多种甘薯食品,实现甘薯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农户增收新亮点,全市甘薯种植4.6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5万吨。同时,以“食品谷”项目建设为契机,围绕打响“吃在福鼎”品牌,挖掘粮食精深加工潜力,加快粮食初加工到粮食食品化的转型升级。

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粮食与福鼎白茶共赢互利,培育“玉米种植→山羊养殖→羊粪肥茶”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建立玉米种植基地12个,带动玉米种植3800亩,产生羊粪2520吨,联结施用羊粪肥茶(田)企业53家,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粮食融入文旅产业,打造店下镇万亩高标准省级示范“美丽田园”,建设船避山特色农业品种园、“店下米粮仓之窗”,利用观景休闲台展示“稻稻豆”(一季豆、两季稻)轮作模式,建设“N”种特色农产品、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福鼎粮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地标。(福鼎市委改革办供稿)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