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林中书香”赋能“花园新周” ——仙游县赖店镇新周村开启美好生活之门

2024-01-08 11:15:51 来源:改革网 郑志忠 王祺娴

□ 郑志忠 王祺娴

“杳杳丛山拥万籁,汩汩清溪绕田来。”在仙游县赖店镇上,有这样一个蕴藏“七彩仙石”的村,名叫新周村。据记载,新周村,因地处群山环耸中,居住地恰似盆地,一年四季,四周群山焕新颜,故名新周或周宅,地名延续至今。这个村落背靠大尖山天然绿色屏障,有一条名叫柴桥头溪的木兰溪支流从源头东石村流经贯穿全村。古有“林中书香”之美誉,今有“花园新周”之蓝图,新周村在党建引领下凝聚乡心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民生工程赢民心

走在田间小路,只见田壑间一垄垄错落有致的茶树,有一条渠道纵横其间,渠上一个被海葵台风冲毁的水坝修葺一新。新周村党支部书记郑伟杰介绍,这个名叫周宅圆满的水坝1月5日通过验收,可以灌溉200多亩农田。

2023年新周村,连续两次被暴雨远超预期的巨型台风杜苏芮、海葵袭击,水渠、水坝均被大水冲毁,农作物受灾严重。新周村又是东溪水库水源上游,柴桥头溪上游,灾后群众强烈要求修复水毁工程,恢复农业生产。“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周村党支部、村委会悉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向上争取资金,计划修复长达1.8千米的堤岸。

"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选村委会主任后,经常到群众家里了解民意,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努力做到了在认识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郑伟杰说道,顶店自然村有69户224人,在家的都是留守老人,组里只有一条土路与外面连接,每逢下雨土路泥泞,根本无法通行。郑伟杰上任不久后,就想方设法硬修出了一条400多米水泥路。一位李姓老农感慨地说,新一任村干部能为群众着想,将好事做到我们百姓心坎里去。

“在群众意愿中把握工作重点,新一届村两委深得群众拥护。”赖店镇副镇长、组织委员林男介绍,2021年换届以来,村党支部积极作为,他们围绕民生需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资216万新建道路2.4千米、健身活动广场4000㎡、监控探头84个、拦水坝2个。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在强化村两委干部党性锻炼和基层历练的同时,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村民对党支部一班人有了更深的认同。

盘活土地促共富

“发动乡贤回归,唤醒沉睡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摆在新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新周村是传统的种茶村,有传统制茶手艺,早在清代就以家传制茶工艺一代代流传下来,大大小小茶坊几十家,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周村传统产业和优势农业,打破村财零收入的尴尬局面,新周村深化“支部+基地”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闲置果地改造工作,以委托经营方式发包给茶叶种销大户,盘活土地资源2公顷多,实现效益4000元/亩,扩大茶叶种植基地13.35公顷。郑伟杰说,新年伊始,村党支部就着手实施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将新增耕地7公顷,实现奖励收入130万。

在一排排的茶畦里,宋史学家郑樵的《采茶行》耳熟能详。林男介绍,换届以来,新周村遵循“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思路,建构“123”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围绕“建好一套机制,理清两类资源,实现三个收益”总目标,稳步推进新周村振兴各方面工作。

两年来,新周村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村“双引”工作(产业招引、人才吸引),发挥村党支部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和人才回归方面的感召作用,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乡贤回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党群关系双收益、产业发展和村财壮大双收益、资源集约和人才培育双收益。

两年来,新周村注重锻造村“两委”干部队伍,开展资源禀赋和人才潜能大起底、大摸排工作,进一步理清村庄资源和人才底数,全村共梳理专业技术、企业经管、党政等各类高级人才17人,耕地、山地、滩涂地、山塘水库等资源清单6项,其中耕地面积77.95公顷,林地面积703.29公顷,溪流4.2千米,乡村道路21千米。

去年,村党支部书记郑伟杰带队多次赴福州、厦门、广西等地联系本村在外的企业高管、专家教授等方面人才,吸引乡贤回乡投资项目1个,投资额1000万元。目前村里积极利用上级部门补助资金57万元入股合作,成立福建大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集中流转山地26.68公顷,退林还耕3.54公顷,全村11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新培育了熟练农业技术工人20余人,储备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产业在农村、就业在家门、农民变员工”的农民增收新模式。

“通过做大农业产业,改变了传统产业‘小散零碎’的面貌,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使村民广泛参与村企、产业的生产运营,实现多渠道增收,迈向共同致富。”郑伟杰说道。

优势赋能新蓝图

栖身青山绿水间的赖店镇新周村,山林葱郁、生态优美、作物繁茂,正是坐拥“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山林间多有遗存的古迹,新周村与东石村交界处广桥头有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木桥,名叫“万寿桥”。清朝年间村里出了个武举人,名叫黄腾龙,其故居已被县风貌办挂牌保护。村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石碑宫,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马岭宫”,供奉天上圣母妈祖、顺天圣母陈靖姑、法主仙妃圣泉妈等神祇,这些信俗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促进闽台民间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在马岭宫的宫门前有一座三层古塔,红砖垒砌,一层楼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每个红砖都刻有“敬惜字紙”,寄寓着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因此,古代新周被誉为“林中书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新周村这些文化遗产穿越时光,成为过去与今天的桥梁,为乡村文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色。村里人自然想到了用“林中书香”赋能“花园新周”,做好文旅融合这篇文章。以文化之韵赋能青山绿水,“柴桥头溪带来丰沛的水源,灌溉着两侧广袤的耕地、果园、茶田。”村党支部书记郑伟杰介绍,村党支部计划沿柴桥头溪上游两岸建成6.67公顷的“花园新周”综合性基地。

“花园新周”项目立足农业,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块独特优势,发展观光农业,精心策划,打造露营地、采摘园、研学基地及网红打卡点等多个功能区,开辟体验经济新路径。同时,这个项目将从新周村人“日见而不觉新”的自然风光、民俗建筑和传统美食等方面入手,聚焦人文历史、地方特产等要素,修缮并开放黄腾龙故居、兴周书院等历史古迹,宣传和推广九条茶、香芋等本土特色农产品,利用东溪水库上游、木兰溪支流源头的区位优势,着力培育生态观光、美食品鉴等消费新热点。

郑伟杰兴致勃勃地介绍,“花园新周”项目涵盖休闲、养生、研学等多个领域,集“吃住行游”“购娱养学”于一体,着力构筑多元化、个性化的特色乡村文旅品牌;在保留乡野风物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使野趣与文韵交融、视觉享受与精神陶冶兼具,通过建设乡村旅游业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书写富于启迪性的农村发展新范式。

此外,“花园新周”还将创新运营机制,探索“党支部+基地+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入第三方团队;依托股份制经济框架,利用农村合作社形式,专注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尤其致力于茶叶等传统特色产业规模化,打造新周村农特产品专属品牌,力争“产业品牌化”与“品牌产业化”并肩同行,形成多功能、新业态、高效益产业链的集成与延伸,激活山水生态、传统文脉优势,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花园新周项目建设完工后,预计新增就业和创业岗位将惠及村民200余人。”赖店镇副镇长、组织委员林男说,有了敢拼搏、勇争先的“领头雁”,新周村“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规划方案必将逐步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实景图。

[责任编辑:赖斯园]